【参考消息】中美合作可增强双方软实力

| 2021年5月10日

 

全球化智库(CCG)近日举办CCG名家对话,CCG主任王辉耀与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约瑟夫·奈教授展开对话,围绕软实力这一核心观点、软实力与硬实力之间的关系、中国如何提高软实力、中美关系未来十年的走势等话题进行深入讨论。


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前院长 约瑟夫·奈:软实力竞争并非零和博弈

 

软实力是指通过吸引而不是胁迫或利诱来影响他人的能力。我第一次提出这个观点是在1989年,当时人们普遍认为美国正在衰落。我认为这是不正确的。回顾过去,会发现美国的软实力随着时间的推移有起有落。在特朗普总统执政的四年里,我们看到了美国软实力的巨大损失。另一方面,在拜登总统的领导下,美国的软实力很可能会恢复。有趣的是,一直有人认为美国正在衰落,但这种实力的变化是周期性的。美国有很强的适应力和自我恢复能力。

以20世纪60年代为例,由于越南战争,美国在世界上非常不受欢迎。但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的软实力已经恢复。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尽管特朗普执政的这四年很糟糕,但我不认为这是美国衰落的迹象。我认为这是我们过去经历的典型的实力变化周期的一环。

软实力并不是零和的。例如,如果中国对美国更有吸引力,美国对中国也更有吸引力,就可以帮助我们双方克服分歧。软实力可以是正向的,双方可以同时受益,虽然不会总是这样,但在某些情况下,是可以的。这就是为什么美国和中国找到可以合作的领域是重要的,因为如果我们这样做,我们在其他国家眼中会更有吸引力。大多数国家不希望在美国和中国之间做出艰难的选择。在这种意义上,当我们看到合作,特别是在全球公共产品的生产上,你可以想象增强中国的软实力同时也在增强美国的软实力。

在我看来,中国不会对美国的生存构成威胁。中国并没有试图取代美国,同样美国也没有对中国构成生存威胁,我们也不想取代中国。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之间会竞争但我们不该那么恐惧,这并不关乎生存或死亡。我们可以预见,中国的崛起将会持续下去,美国不能对此作出改变,这取决于中国自身的国内政治,我们能做的就是不要过分夸大中国的威胁以免导致过度的恐惧。

竞争是良性的,它促使美国进行一些国内改革,比如基础设施建设,因为中国在高铁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但如果我们过于恐惧,竞争就会具有破坏性。所以,我的观点是,我们应该小心我们使用的说辞。我不认同一些认为中美之间发生新冷战的说法,这是对历史的误读,这夸大了当今中美竞争的情势。

当今,中美有了更深的经济相互依赖、社会相互依赖,然后在新领域我们还拥有生态的相互依赖。因此,全球化和相互依赖的加深促使我们不要简单使用冷战这样的比喻,这在过去是正确的,但不一定能够对当前时期进行准确描述。


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中美要找到相互吸引的地方

 

事实上,我认为软实力有时会有不同的解读,但中国有14亿人口,那么衡量软实力的标准和尺度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许,考虑到5000年的历史,考虑到集体主义社会,人们可能愿意牺牲一点个人自由来换取集体利益,中国人团结一致的精神帮助人们与疫情斗争,所以中国在抗击新冠疫情方面做得非常好。

疫情暴发前每年有超过300万中国公民赴美旅游。中国有5000年的历史,还有儒家思想,现在还有一些新想法进入人们的视野,就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概念逐渐深入人心。如果我们能在抗击疫情中共同努力。我们可能拥有一个更有组织的世界。

如果我们建立了一种既合作又竞争的机制,我们需要在哪个领域竞争、哪个领域合作,将会成为时代的标准。我们试图找到彼此吸引的地方。所以,中国和美国在抗击流行病和气候变化方面部分趋同,但也有部分冲突,合作会使得软实力相互增强。

拜登总统宣布了一个2.3万亿美元的基础设施建设计划。中国在过去40年里建立了超级基础设施。中国拥有全球三分之二的高铁网络,全球最大的十个集装箱港口中,有七个在中国,还有最长的桥梁等等。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就是一个很好的成功例子。除了美国和日本,几乎所有欧洲国家参与亚投行,还包括了澳大利亚和加拿大。也许我们可以邀请美国、日本参加,把它升级为世界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中国和其他国家可以有更多合作。

中国和美国在很多方面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国家,特别是在美国建立的战后全球体系中,中国实际上从这一体系受益,并试图更积极地加入这一体系。我们有很多领域需要合作。沟通可以避免误解,相互理解非常重要。冷战不可能再次发生,这是一场和平的比赛,也许我们各自应该更多处理国内事务,中国正在努力避免那种民粹主义,这对美国来说也是一样。

例如,美国的民粹主义由贫富差距扩大引起,这些差距在中国也是存在的。中国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竭力让贫富差距缩小,尽管城乡差距仍然较大,但中国让8亿人脱离了极端贫困,因此在中国并没有催生很多逆全球化的民粹主义以及不满全球化的情绪。所以,中美两个国家都可以从中吸取经验教训,真正吸引跨国公司,更多发挥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的作用,使全球化更具包容性和均衡。

文章选自《参考消息》,2021年5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