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辉耀:后疫情时代的中美合作空间

环球 | 2022年4月8日

 

文 | 王辉耀,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

 

2022年是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访华50周年,也是中美第一个联合公报签署50周年。尼克松访华结束了中美的长期隔绝状态,推动了这两个在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历史文化上都有明显差异和分歧的大国实现了和平共处。中美建交40多年来,在不断深化的经贸人文合作中,中美关系逐渐成为世界上相互交融最深、合作领域最广、共同利益最大的双边关系之一。

然而,随着中国日益崛起,中美之间产生结构性矛盾,美国“特朗普主义”兴起更是使中美关系急转直下。拜登政府上台后,继续将中国视为“战略竞争对手”,并提出中美接触的时代已经结束,竞争成为两国关系的主旋律。特别是,美国在“印太地区”加大对中国外交及军事上的围堵遏制,中美在南海、台海及东海发生了激烈的地缘政治角逐。

从长远来看,美国对华政策整体已从友好接触转而突出围堵遏制,中美全方面战略竞争加剧或将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中美关系的重要特征。但同时,后疫情时代中美合作空间仍然存在、合作迫切性凸显,推动中美管控分歧与冲突、共同完善全球治理、避免对抗升级、打造良性竞合关系,这无论是对中美及两国人民的发展利益,还是对世界整体的繁荣与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

后疫情时代需要中美合作

当前,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中美关系进入新的调整磨合期,需要双方再度拿出超越分歧的勇气与魄力。中美元首2021年11月在视频会晤中已就中美不打“新冷战”及中美关系健康发展达成共识。习近平主席指出,“过去50年,国际关系中一个最重要的事件就是中美关系恢复和发展,造福了两国和世界。未来50年,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事情是中美必须找到正确的相处之道。”同时,他强调新时期中美相处应坚持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三点原则。

不久前,在我与美国前财长、哈佛大学荣誉校长劳伦斯·萨默斯进行的深度对话中,萨默斯将“竞合”作为中美关系未来走向关键词,强调美中双方要采取务实态度,共同制定两国合作愿景,并讨论规划达成目标的具体路径。萨默斯认为,中国取代美国或者将美国排除出亚洲是不现实的,美国维持其霸权和单极世界也是不现实的。因此,双方应共同制定愿景,了解彼此想要达到的目的,然后再具体讨论达到这些目的的路径。一厢情愿地按照自己的战略意愿要对方去做到某些事情,这一点也不现实。要处理好中美关系,需要实现战略信任,尊重两国领导人的对话和承诺。

两年多来,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在全球蔓延给国际形势造成了巨大冲击,世界多地供应链紧张甚至中断、通胀压力增大、债务风险高企。世界银行最新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指出,全球经济继2021年强劲反弹之后,由于新冠病毒新变异株造成新的威胁,再加上通胀、债务和收入不平等加剧,可能危及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复苏,全球经济增长正进入一个明显放缓的时期。世界银行预计全球经济增长将从2021年的5.5%降至2022年的4.1%,2023年进一步下降至3.2%。而2月下旬爆发的俄乌冲突使地区及全球地缘政治秩序生变,进一步加剧了全球供应链的紧张形势,使世界经济及金融市场遭受冲击,给全球带来重大经济风险。

当前,除推动世界经济复苏、防范全球金融危机及维护世界秩序稳定外,中美在一些方面也可优势互补,加强合作。2022年是美国中期选举年,目前,在国会参众两院多数优势均极其微弱的民主党,在关于众议院选举的全国民调中稍稍落后,意味着其可能在11月的众议院选举中获得较少普选票,中期选举后共和党接管国会概率较大。拜登所面临的来自选民的压力,主要是振兴疫情冲击下的美国经济,切实改善民众生活水平。目前,拜登已推出总额达1.75万亿美元的一揽子支出计划,以及价值1万亿美元的基础设施项目。就此而言,中国作为基建强国可与美开展合作。

实际上,中美在应对许多全球性挑战上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全球气候变化、新冠肺炎疫情、反恐、核不扩散、地区安全等许多全球治理议题都离不开中美合作。而巩固中美关系向好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在深入沟通中寻求中美合作的最大公约数,协调发挥元首外交、政府间对话机制、地方政府间外交、民间外交等各方面的作用,推进中美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推动中美打造良性竞合关系。

五方面合作空间

后疫情时代,中美在抗击疫情、应对气候变化、基础设施建设、经贸合作及人文交流等方面仍有合作空间。

第一,开展国际抗疫合作。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已夺去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新冠病毒仍在全球变异传播。中国作为较早控制住新冠肺炎疫情传播的国家,在抗疫经验及物资生产、技术研发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中美既往在抗击非典、禽流感和埃博拉等疫情时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大流行下,中美在病毒监测,疫苗开发、生产及国际公平分配,药物开发,跨境旅行等方面可开展合作,共同增强全球抗疫信心和抗疫能力。

第二,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目前,气候危机已成为人类面临的最严峻长期威胁,气候变化正使人类面临更多气候灾难,而自然灾害激增除造成重大生命财产损失外,还会使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粮食安全、贫困、流离失所等问题更加严峻。中美与其他国家携手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也有助于尽早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使更多国家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同时,中国和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能源消费国和碳排放国,中美碳排放占全球碳排放量的40%以上。中美在清洁技术、行业标准方面均处于领先地位,在相关技术、资金、管理经验等方面也存在互补,两国在能源和环境保护方面有较大合作空间。对中国来说,与美国进行能源合作是中国转变发展方式、破解资源环境制约的一种有效途径。中美相互合作还可为气候治理及清洁技术的开发应用创造更广阔的前景。

第三,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合作。当前,全球基础设施建设缺口巨大,无论是数字时代新基建还是传统基建,广大发展中国家及发达国家都存在巨大需求。据二十国集团(G20)旗下全球基础设施中心(GIH)发布的《全球基础设施建设展望》报告,2016至2040年,全球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将增至94万亿美元,年均约增长3.7万亿美元。在美欧均推出基建计划背景下,若“一带一路”合作进一步向多边化、机制化方向发展,与西方七国集团(G7)首脑会议上提出的“重建美好世界”(B3W)、“连接欧洲设施”计划等对接合作,可更大程度、更高效率地推进全球基础设施建设进程,对实现世界和平稳定、合作共赢及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中美欧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纽带,通过对接打造更具国际化、包容性的国际合作公共平台,可以增进中美欧之间及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友好联系。

第四,增进中美经贸合作。中美作为前两大经济体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2020年尽管受到特朗普政府开打“贸易战”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等冲击,中美两国货物贸易额仍逆势增长8.3%,达5800多亿美元。2021年中国对美贸易额同比增长近三成达到7556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对美国在华企业调查显示,95%的受访企业表示2020年在中国是盈利的。上海美国商会调查显示,超70%的会员企业对未来几年的中国市场感到乐观。2022年1月1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实施。在美国通过政治、军事上结盟加大对中国围堵背景下,中国通过深化对外开放,如推进实施RCEP、申请加入CPTPP、推进“一带一路”合作等,在经济上不断交友可有效突破美国对中国的围堵。未来,随着数字经济发展及中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中美在双多边经贸投资合作上或可取得进一步进展。

第五,开拓中美人文交流。人文交流作为中美关系三大支柱之一,在中美关系发展历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与前几代人相比,现在的美国青年冷战思维淡一些,受保守的极端宗教影响也较小,而且美国大学里中国留学生的比例较高,已成为美国青年了解中国的一扇窗口。2022年北京冬奥会也给许多美国运动员留下美好回忆。未来,中美可互派更多学生进行交流,中美民间也可建立更多青年交流机制,为双方青年增进相互了解及合作应对全球性挑战提供更多渠道。

当前,二战后建立的世界秩序正遭受严重冲击。欧洲地缘政治环境未来将更加不稳定,或掀起新一轮政治对立、军备竞赛。在此背景下,中美欧在世界秩序重构上也可开展更多沟通与合作。

 

文章选自《环球》,2022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