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早报 | 王辉耀:在一个破碎的世界中,中日韩合作是亚洲的支柱
南华早报 | 2025年4月1日■ 通过融合经济实力、技术能力和文化纽带,合作可以转化为一种具有变革性和启发性的力量。
作者 | 王辉耀,全球化智库(CCG)创始人
近日,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出席了在日本东京举行的第11次中日韩外长会。在日本期间,王毅还同日本外相岩屋毅共同主持了第六次中日经济高层对话。这是自2023年11月以来,三国外长首次会晤,
此次对话成果颇具成效:中日双方在经贸、绿色发展等领域达成了20项共识,并承诺在今年年底前举行中日韩领导人峰会。
就在几天前,我在东京参加了第二十届日本圆桌会议,亲身感受到东亚合作的强劲势头。我们三国地理相邻,彼此无法回避。这种紧密的地理联系要求我们优先考虑地缘政治关系,并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互利共赢。
我们的经济相互依存关系是地区稳定的基石。去年,中日贸易额达到2930亿美元——日本是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而中国则是日本的最大贸易伙伴和最大进口来源国,同时也是日本的第二大出口市场,仅次于美国。与此同时,韩国对华出口增长了6.6%,中国仍然是其最大的出口市场。投资流动同样活跃:中国在制造业发展进程中获得日本企业助力,同时在韩国科技领域深耕布局。
然而,全球贸易正面临阻力。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回归预示着保护主义的升温,关税威胁和由美国主导的“美洲联盟”的形成可能对全球贸易格局产生影响。
王毅强调,应尽快重启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基础上,该协定有望进一步推动区域内贸易增长,充分发挥日本的精密制造优势、韩国的半导体技术实力以及中国的物流供应链能力,从而促进三国经济的深度融合与互利共赢。
中国也在积极推动加入《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该协定由新西兰、新加坡和智利发起——以及《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作为CPTPP的核心成员,日本可以支持中国的加入,从而推动共同繁荣。
除了贸易合作,我们还需共同应对地区性挑战。
首先,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超过3亿,占全国总人口近四分之一,给医疗和养老金体系带来巨大压力。日本在养老护理和机器人技术方面积累了数十年经验,而韩国在医疗科技创新方面也处于领先地位,这些都值得中国借鉴。三国联合研究或可将人口老龄化的挑战转化为新的机遇。
其次,气候变化需要集体行动。作为共享同一生态系统的国家,我们都面临空气污染、海洋污染等环境挑战。在近期对话中,中日双方于2024年9月20日达成共识,承诺在福岛核电站核污染水排放管理问题上保持透明,这体现了环境合作的进展。
最后,供应链韧性在当前全球动荡中至关重要。中国的港口、铁路和劳动力资源,与日本的制造业能力以及韩国的半导体技术优势互补。我们三国的地理优势使我们能够构建安全、高效的供应链,甚至可以打造一个“东亚制造”品牌,在全球市场上竞争。
经济联系只是合作的一部分,我们三国还共享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儒家思想和佛教精神促进了相互理解。这些传统强调和谐与尊重,有助于政府和社会层面的沟通与交流。
在年轻一代中,这种文化纽带更加蓬勃发展:中国的K-pop粉丝、韩国的动漫爱好者,以及在日本高校留学的中国学生,都在推动三国之间的文化互动。旅游业进一步加强了这一联系——中国推出的签证便利政策,加上日本的友好接待举措,促使人员往来大幅增长。
这证明了开放边界与共享文化的力量。随着这些联系的加深,政治障碍将逐步削弱,为一个更加紧密的东亚共同体奠定基础。
地区一体化正在加速,亚洲必须抓住这一机遇发挥引领作用。作为经济强国的中日韩三国,拥有16亿人口,能够与东盟及其他合作伙伴共同推动这一进程,逐步构建一个“亚洲联盟”。到本世纪中叶,这一联盟或将覆盖全球近一半的人口和经济,成为世界的重要一极。
麦肯锡预测,到2030年,亚洲将推动全球消费增长的一半,这充分证明了我们的创新潜力:中国培养了全球近一半的顶尖人工智能(AI)人才,而日本和韩国则在专利申请数量上位居世界前列。
《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对数字贸易的重视,与RCEP和CPTPP相辅相成,不仅增强了区域韧性,也巩固了亚洲作为全球数字领导者的地位。三国可以率先开展联合创新,例如建立连接北京、东京和首尔的人工智能研究中心,或打造统一的电子商务平台,以优化贸易流程。
我们庞大的市场规模与创新能力可与任何经济集团相媲美,这不仅有助于平衡西方主导的格局,还能减少对外部力量的依赖。如果这一合作取得成功,将进一步推动更广泛的亚洲一体化,从5G网络标准化到联合太空探索,亚洲都将发挥更大作用。通过融合经济实力、技术优势和文化纽带,我们可以将合作转化为推动全球一体化的变革性力量。
中日韩三国的合作是亚洲的支柱。在一个日益分裂的世界中,这种伙伴关系是我们的生命线。贸易、供应链和文化纽带比分歧更重要。在东京达成的共识表明,务实合作能够带来成果。让我们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塑造一个属于亚洲的世纪——从现在开始!
文章选自南华早报,2025年4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