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刃无锋,何以大国争锋?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纳德·科斯曾忠告我们:
“中国经济面临着一个严重缺陷,即缺乏思想市场!
推荐语
《非常高兴地看到《大国智库》一书的出版,祝贺其在智库研究和实践领域取得的成绩!
《大国智库》是一本将理论和实践结合,思考和实地考察并重的研究世界智库现状和中国智库发展的著作!
《大国智库》为智库与公共政策的研究增添了鲜活思考和实践纪录,我向所有关心中国智库发展的读者推荐本书!
本书是国内少有的用国际视野和亲身考察经历描述世界一流智库现状的著作!
祝贺《大国智库》一书的出版,中国需要更多全球视野的智库!
一个没有一流智库的国家,难成大国,更难成强国!
引 言
——大国崛起背后的智库力量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教授生前对中国发出十大忠告,其中之一就是:“如今的中国经济面临着一个严重缺陷:即缺乏思想市场。这是中国经济诸多弊端和险象丛生的根源。”这位新制度经济学的鼻祖、产权理论奠基人、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所说的思想市场则是思想库发展的摇篮。
智库,英文“ThinkTank”,即为公共政策决策提供创新思想、理论、策略、方法和方案的公共政策研究机构,实际上就是现代型智囊机构。与古代智囊团不同,智库服务于政府、社会以及整个国家,而不是某个执政者个人;以政策研究为核心,但不仅仅限于出谋划策;是有鲜明社会公共属性的非营利性组织,而不是依附性的私人幕僚。
中国自古就有重视谋士、军师、幕僚的智囊文化传统,佼佼之谋者,如姜尚、张良、诸葛亮、王猛之流,皆上马能参谋军机,下马能治国安邦。“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智囊思想具有西方文化难以企及的战略高度,但并没有催生出“智库”意识。中国几千年以来从不缺乏为帝王将相服务的“智囊团”,战国“四公子”甚至号称门客三千,但绝非是现代意义上的智库。
现代意义上的智库产生于19世纪的欧美,是社会分工精细化和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结果。20世纪中期,冷战和技术革命等因素造就了世界政治力量格局和经济秩序持续发生重大变化,全球化趋势日趋明显,曾经以个体形式为主的谋士、幕僚的能力已远远不能适应各国政治决策者应对挑战的需要,迫切需要团队形式的智库为决策者提供更高质量的专业咨询和政策方案。各类智库由此得到快速发展,决策咨询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政策影响力日益扩大,决策层与智库的关系愈加紧密。智库逐渐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据有关机构统计,到2013年全球各类比较活跃的智库已达6826家。美国在二战前只有布鲁金斯学会、胡佛研究所等20多家智库,到2013年智库的数量已增至1828家,形成了与其社会治理体制相适应、较为完善的决策咨询体系。
在美国的华盛顿地区生产思想的智库工厂有393家,另外还有149家在华盛顿附近的维吉利亚州和马里兰州,让大华盛顿地区成为智库的大本营。政府和国际机构很多政策的构思,研发和成型都有赖于这些智库工厂,而且这里面还存在思想工厂之间的竞争,思想产品丰富,思想市场挑选产品余地很大,也很难存在垄断的现象,同时还成为公共管理人才的储备库,源源不断的为政府和公共机构提供熟悉政策研究和公共管理的合格的人才。
智库是西方社会近现代化的产物,是大国争锋的幕后推手。大国崛起的背后,往往都有智库的影子,从“海上马车夫”荷兰到“日不落”的大英帝国,从后来居上的德意志帝国到强势崛起的前苏联,从独享全球霸权的美利坚到撬动世界大格局的金砖国家,无不得益于智库的无形力量,都离不开智库的智力支持。当今世界美国仍然是全球第一强国,相应的,美国智库执世界之牛耳。虽然很难说是智库成就了美国的霸主地位,但智库的力量毫无疑问是美国如此强大的一个重要因素。
智库在当今西方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突出,其中尤以美国为最。无论是总统、内阁、国会还是中情局、五角大楼、国家安全委员会,几乎任何一项政策和一个决策,都会受到智库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实际上,在社会体制与运行机制较为健全的西方发达国家,大到国家安全、对外关系和发展战略,小到退休金、社区卫生乃至于儿童午餐等问题,都能听到智库的声音,都有智库参与或影响决策。智库对当今西方社会乃至整个世界的影响,可以说是无远弗届。
新兴大国的崛起,同样离不开智库。在全球化浪潮汹涌的当今世界,后发后生型的新兴国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空前增多,国际国内环境复杂多变,科学决策的难度空前加大。怎样把握机遇,如何应对挑战,是新兴国家的共同课题,而这就需要科学、专业、系统的研究作为决策的支撑。
因此,新兴国家的政府机构开始越来越多地求助于智库,是一个自然而必然的现象。以中国为代表的金砖五国的迅速崛起,与迅猛增长的智库力量同样是分不开的。在由中国创造向中国智造转型的关键时期,智库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标志,不仅是中国崛起的智慧动力,其本身也是中国崛起的重要内容。
然而,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已是世界大国,但中国却还没有一个真正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顶级智库。中国智库的现状与国家实力、国际地位严重不匹配。虽然官方统计中国有近2500家软科学研究机构,智库数量号称世界第二,似乎与中国国际地位完全相符,但实际上,中国智库获得国际认可的仅有400余家,甚至有专家认为,中国几乎不存在真正的智库,此论虽然偏颇,但中国智库不尽人意却是不争的事实。官办智库大而不强,高校智库曲高和寡,民营智库弱而无力,更多智库机构有名无实,独立性缺失、公信力不足、影响力不大,更难谈得上国际化地位和国际话语权的争取,这就是中国智库的现实图景。在日趋激烈的全球竞争时代,智库乏力已经越来越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严重羁绊。
作为中国民营智库的探索者与实践者,我们创办运营智库六年多,游历、访问研究、考察过数十家世界知名智库,与上百名国内外智库专家有过交流探讨,深深感受到智库力量对国家崛起的重要性。因为对世界智库的了解与认识,以及智库运营过程中的实践与体会,我们对中国智库的问题、前景和方向的思考与感悟也越来越深切。
过去,智库在中国主流舆论中是一个多么陌生的词汇,如今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国政府近来开始意识到智库的重要性。习近平主席在2013年4月至今两次对智库建设作出重要批示,指出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高度重视、积极探索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把发展智库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也提出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
“为什么中国的大学在1949年后没有产生一个世界级的原创性思想家或有创见的科学家?”钱学森之问发人深省却一直没有令人信服的答案。作为一个国际人才研究学者,我比较认同科斯教授的答案–中国缺乏一个开放的思想市场。因为没有这样的思想市场,开放社会和市场经济就缺乏坚实的道德和知识基础,思想创新、学术卓越就无从谈起,人才的多样性也必将枯竭。
智刃无锋,何能大国争锋?一个现代化大国的崛起,必需一大批具有独立性、专业性、国际性和公信力、影响力的强大智库作为智力支持和软实力支撑。美国崛起为世界强国并树立起全球霸权,一个不可忽视的主要因素就是其背后庞大的智库体系提供着源源不竭的国家智力和发展动力。中国要崛起,就必须改变这种智库力量与国家实力、国家地位严重不匹配的现状。
从中国的目前发展的阶段和优势来看,已经到了需要智库可以大显身手的时代。政府权利高度集中,决策快,效率高,决策正确固然效果显著,但政策决策错误,决策快、效率高却是灾难性后果,因此,目前中国体制下特别需要智库发挥作用。智库特别是民营智库若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就可以一定程度上弥补目前决策权太集中,思想出口单一和缺乏不同论证的体质弊病。随着改革开放的纵深推进,中国智库发展与中国体制改革必将形成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良性互动局面。
强国须强智,对中国智库的前景,我们始终是乐观的。因为无论是从源远流长的智囊文化来说,还是从思想市场的巨大需求和智库所需的人才、资金等条件来说,我们想不久的将来率先打破美国智库一枝独秀的国际智库格局的,可能性最大的无疑是中国智库。正如科斯教授指出的那样,中国没有理由比韩国、日本或美国缺少创意。只要中国合理开放思想市场,发展真正意义上的大国智库,中国的发展就会更上一层楼。
我们认为,困扰当今中国智库发展的因素,主要还是体制和机制问题。在一个政治文明不断成熟、社会风气不断开放的国家,对思想市场的任何束缚与种种限制,终将逐步消除。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新一轮深化改革的到来,中国思想市场必将迎来大发展大繁荣,这是中国智库的空前机遇。尤其是对民营智库这支新生力量来说,更需要从体制上松绑,更多获得政府扶持与社会参与。如果能像对待民营经济那样大力发展民营智库,民间智慧的活力与潜能就会被彻底激活,从而在整体上推动中国智库的大发展大繁荣。改革开放三十余年,孕育了市场经济和民营企业,让资本的力量多方面推动中国社会进步,若再有思想市场的合理开放,尤其以智库为主的中国的进步将会更及全面、深刻和持久。
大国崛起,必需大国智库。为了中国崛起的光荣,为了民族复兴的梦想,中国智库任重而道远。如果说“中国梦”意味着国家崛起和民族复兴,那么中国智库必将成为越来越重要的造梦者。期待越来越多的民营智库加入这个伟大的造梦工程中来,打造属于民营智库的中国梦方舟。愿与有志于中国智库事业的有识之士共勉。
王辉耀、苗绿
2014年6月8日
序
(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为《大国智库》作序
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与改革深化,中国智库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指出,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建设中国特色一流新型智库,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服务党和政府科学决策、破解发展难题、全面深化改革的迫切需要,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提升国家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样的背景下,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大国智库》一书正逢其时。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需要国际视野、世界眼光,需要充分了解现代智库的发展沿革和运作模式,借鉴国际上一流智库的发展经验。作者王辉耀是我在哈佛大学进行访问学习时结识的一位朋友。他在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担任高级研究员,对国际智库有一定的研究,曾访问过国际上30余家重要智库 。该书研究和分析了全球化背景下国内外智库的发展现状,总结了国外智库的发展经验,提出了国内智库发展需要提升的方面,并结合典型案例以及作者正在进行的中国民间智库建设的实践经验,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这些考察、经验和建言,对于今天我们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很有针对性的。难得的是,作者作为智库建设的实践者,诸多心得感受在书中得以展现。
建设中国特色一流智库主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关键是要提升研究质量。近些年来,不同形式的智库增加不少,但真正能称为高质量的恐怕不多。我以为,提高智库的研究质量,应当倡导 “专业化”、“国际化”、“前沿性”,就是用专业化的方法、国际化的视野,研究真正前沿性的重大问题。
为此,还要倡导“三个进入”,即进入问题、进入规范、进入对话。所谓进入问题,就是坚持问题导向。首先是我们称之为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大问题,需要用大智慧才能应对的大问题。比如,中国经过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后,目前和今后处在何种发展阶段,近年来的增长放缓是周期性的还是结构性的,经济转型需解决哪些主要问题;又如,中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二,据估算,如果不遇到大的冲击,中国有很大的可能性在今后5-7年的时间会上升到经济总量的首位,那时的全球治理结构是什么样的格局,中国在其中应当和可能扮演何种角色,如何发挥更为积极和建设性的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我们不大可能沿袭西方国家曾经走过的现代化道路,但目前我们面临的挑战甚多,有些挑战是前所未有的,如何才能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同时具有现代化特质的新路,如此等等。这些问题都是中国下一步发展中无法回避的。
所谓进入规范,是指我们的研究要守规矩,首先是要懂规矩,知道国际上通行的学术范式是什么。有些文章,讲了一些观点,似乎是作者个人的,其实引用别人的,也没有注明出处。一个研究领域,哪些是他人的贡献,哪些是自己新加上的增量,界限一定要清楚,这是学术界知识产权的界定和保护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好,学术研究中就缺少基本的秩序,也不大可能取得实质性进步。
进入对话,实际上是智库研究中的对外开放问题。在全球化时代,不开放要达到高水平,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当下对外交流的渠道已经不少了,重要的是提高对话的水平。两个人讨论问题,不在同一层面,必定索然无味,更谈不上深度。事实证明,越是开放,越深入地开展对话,我们的自信心会越强。中国学者的聪明才智是有国际竞争力的。对话一方面是输入外部好的知识和信息,另一方面是让国际社会更好地的了解和理解中国。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不仅在经济总量上了大的台阶,而且在发展上也走出了一条有别于西方国家的现代化道路。这对许多国外学者是未解之谜。从我们中国学者来说,如何说清楚、概括好这条发展道路,更是职责所在,应该说我们尚未尽到责任。而要做好这件事情,全球视野和国际合作将不可或缺。
一流智库建设能否成功,最终取决于能否拥有一流人才。判定一个智库的水准,一个很直观的办法,就是看有多少一流人才,而且是在研究一流问题。当然,这里所说的一流人才,不是自封的,也不是靠炒作出来的,而是有真才实学、业内公认的。观察一下国际上一流智库,最大优势就是拥有一批不同领域的领军人物,不仅是本国的,很多来自世界各地,形成国际化的研究团队。我们的智库也在推动改革,关键是要形成能够有效吸引、留住一流人才,并使之充分施展才能的体制机制。这方面的挑战依然不少,堪称任重道远。
非常高兴地看到王辉耀博士和苗绿博士所著的《大国智库》一书的出版,祝贺其在智库研究和实践领域取得的成绩,借此机会也谈一点对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看法,供读者参考。期待有更多的优秀人才关注和参与中国智库的建设与发展。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经济学博士,哈佛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刘世锦
2014年7月30日
(二)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魏建国为《大国智库》作序
2013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建设中国特色智库”作出重要批示,提出要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强调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有一定的超前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强调“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可见,智库建设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国智库发展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智库建设和发展水平正在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在读者看到的王辉耀博士和苗绿博士的新书《大国智库》便是一本将理论和实践结合,思考和实地考察并重的研究世界智库现状和中国智库发展的著作。辉耀是我多年熟悉的同事和朋友,他早年也在商务部工作过,具有政府工作经验。后来他去欧美留学,在海外学习工作多年,也是国内欧美同学会的副会长。回国他也创办过企业和社团,做过大学教授,同时也身体力行的投入到国内民营智库建设中去,创办了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像他这样横跨政府、企业和学术的背景对智库研究和实践来说是非常理想的人才。
这本《大国智库》是在世界智库发展的大环境下提出中国作为崛起的大国需要有与之匹配的智库,智库的成熟与发展将助力中国的大国崛起。我非常赞同作者所提出的中国智库时代已经来临,也坚信一个国家智库的水平和研究成果,能代表这个国家的一种软实力,并将最终影响这个国家在世界的地位。
《大国智库》作者亲自访问了北美和欧洲30余家主流智库,实地考察了国际一流智库,在此基础上,该书研究和分析了全球化背景下,国内外智库的发展现状,总结了国外智库的发展经验,提出国内智库发展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典型案例以及作者正在进行的中国智库建设和运营中的实践经验,提出相应政策和实践建议。该书还介绍了全球化时代的智库发展背景,世界智库发展概况及中国智库发展所处的地位,深刻分析了中国智库的成长历程和环境、角色定位和功能,尤其总结和分享了中国民间智库的发展实践经验,指出中国智库发展存在的困境与挑战,勾勒了未来中国智库发展的路径和前景。本书可以为中国社会对智库研究提供丰富的经验素材,对快速发展的中国智库发展提出切实的建议。
目前中国虽然有1000多个大大小小的智库,但是水平、质量和影响力上堪称为世界级的还为数不多。美国布鲁金斯学会董事长约翰.桑顿先生说优秀的智库需要有三个特点,首先是独立性,不光是财务独立,思想也要独立,这一点对中国智库很重要。其次是质量,智库发表的东西质量如何,决定智库的整个水平。最后,还要有影响力。智库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是我国智库未来发展的趋势,这也是我国对于国家实现多元化决策的关键一步。所以,这三点确实是中国智库当前所缺乏的。如果国内智库能够实现相对独立运作,那么智库“旋转门”也将顺利开启。“旋转门”机制是美国智库的一大特色。但是目前来看,中国的智库尚没有良性运转的“旋转门”。如果未来能让智库的年轻学者参政,通过参政锻炼他们,之后他们到研究机构做,在政策制定方面会更好。
我认为目前中国智库主要有三点不足:第一,战略性不足,提出的建议很多是应对、被动的,有些事情拿出的时间、拿出的方式以及拿出的效果都不尽如人意。智库的使命是通过新思想来引领决策,智库一定要走在决策前。但现在中国智库的发展趋势是把着眼点放在对政策的解读上。解读政策有必要,但那不是智库的主要工作。第二,操作性不强,需要一些更有可行性的建议和实施方案。第三,提出的方式可以多元化,纵观全球智库,尤其是欧洲和美国智库的观点都是在智库早餐会、座谈会,包括研讨会发布,这些都是他们的提出方式,甚至是在一些国际的大场合。
下一步中国怎么才能利用最好时机加强我们的智库建设?第一,我比较赞成多元化,决策要多,我们不要让政府永远冲在第一线,有些政策调整可以让智库先谈,最后由政府定,决策的多元化会让政府使得市场在资源的配置上发挥更好的作用。
第二,智库建设还可以分成下面三个方面。首先智库要“出招”,即出高招,必要的时候更是要出绝招。其次智库要“解惑”,对于中国智库而言,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智库对外谈我们的观点,谈中国的文明,谈中国的建设,要解惑。第三智库要“指路”,就是要给政府和政策的发展指出明确的发展路线和方案:下一步怎么走?这个项目该投不该投?这个事情该做不该做?如果该做,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智库常被人形容是一个国家的“智商”,它用思想替决策挣尊严、替民众挣信心、替国家挣未来。智库就如同一个经历沧桑、大智大勇的长者,用自己的胸怀和思想,给决策者指点迷津,使得决策者能以更加从容和自信的姿态去“挥斥方遒,指点江山”。
中国可以说已经进入了一个智库时代。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和经济增长阶段的转换期,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党中央和国务院对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以及决策正确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这个世界经济治理格局大变革的时代和我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中国智库的承担的使命愈加光荣,任务更为艰巨,责任更加重大。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智库发展的一系列重要批示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要建立健全决策咨询机制,为中国智库的发展指明了新的发展道路。
为此,探索中国新型智库的发展思路,我们要以更大的智慧和勇气,敢于思考,勇于创新,通过建设高质量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为政府决策提供精准的政策建议和咨询意见,提升国家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走出一条与大国崛起相匹配的大国智库发展道路。
最后,祝贺王辉耀博士和苗绿博士《大国智库》一书在人民出版社的出版!
2014年7月于北京
(三)清华大学公共政策管理学院院长——薛澜为《大国智库》作序
祝贺王辉耀博士和苗绿博士所著的《大国智库》一书问世出版,为中国的智库研究增添了新的视角。近年来,中国各界对国际智库的认识和自身智库建设的实践经历了重大的变化,本书不但记录了这个发展过程,还运用比较的视角,介绍了国际上著名的智库,对中外智库的共性和差异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中国作为一个新兴崛起的大国,其智库发展的方向和可供参考的模式,给国内智库未来的发展和相关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智库,也称思想库(Think Tank),是特指稳定的,相对独立的政策研究机构,其研究人员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广泛的公共政策问题进行跨学科的研究,并在与政府、企业及大众密切相关的政策问题上提出咨询建议。智库既是专业知识库及高级人才库,也是科学知识与公共政策之间的重要桥梁。
现代智库概念源发于欧美,很多国际一流的智库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卓有成效的管理模式,树立了自己的品牌,对相关公共政策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政策分析领域中的佼佼者。例如,美国的布鲁金斯学会坚持高质量,独立性与影响力三位一体的定位,在国际关系,经济政策等领域享誉全球;美国的兰德公司在国防战略系统方面的研究亦可独霸一方;英国苏塞克斯大学的国际发展研究所则坚持在国际发展领域长期耕耘,不但在国际发展领域享有盛名,也为国际发展领域培养了一批杰出人才。这些国际知名智库的成功经验可以为中国智库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从改革开放之初的事业单位型的半官方智库到上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民间智库的崛起,到本世纪初国内主要研究型大学纷纷成立的政策研究和咨询机构,都使得中国智库的发展呈现多元化和多领域的发展态势。2013年4月习近平主席对建设有中国特色智库的指示,更是给中国智库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当前,中国正面临发展转型,深化改革的重要历史关头。许多重大的公共政策问题亟待破解,各种利益纠缠的死结需要打开。这些难题是中国智库发展的历史机遇。如何理清认识,抓住机遇,在破解改革开放的难题中锻炼发展,成为中国特色国际一流的智库,是摆在每一个智库领导者和智库研究者面前的难题。
中国智库发展面临的挑战也为智库的研究提供了空前的机会。1996年我刚刚从美国回到清华大学时,曾经以《美国的思想库及对中国的借鉴》为题向国内学术界介绍美国智库发展的情况,后来也曾经指导过博士生从事这个方面的研究。但总体来说,这个领域的研究仍然比较薄弱,高质量的研究尚不多见。王辉耀博士和苗绿博士的这本新作将大国崛起与智库的崛起联系在一起,指出了中国智库现阶段存在的若干问题,综合归纳了各方面的研究,提出真正的大国智库应该是思想观点和价值目标的创造者、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言人、政府与公众的沟通桥梁、知识精英和学术建议的港湾、全球合作交流的国际平台等观点。还提出了大国智库时代,政府应如何进一步支持智库发展的政策建议。这些真知灼见对于关心中国智库发展的学者和管理者来说都是大有裨益的。
可以相信,随着我国政策研究体系和生态环境的不断完善,中国的智库一定能够在改革开放的历史大潮中劈风斩浪,承担起促进中国决策科学化与民主化的重任。同时,在全球治理体系中发出中国声音,体现中国软实力,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一流智库。王辉耀博士作为人才领域的资深专家,在国际人才领域很有研究,并有大量的著述,也曾多次来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为中外官员授课。为了本书的研究与写作,他和苗绿深入国际一流智库,潜心研究当今世界智库发展的趋势和智库管理的经验,并集合了对中国智库发展的细心观察与自身实践。这部大作将为智库与公共政策的研究增添了鲜活思考和实践纪录。我向所有关心中国智库发展的读者推荐本书!
2014/7/20北京清华园
(四)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国中心主任——李成为《大国智库》作序
很高兴能看到王辉耀和苗绿《大国智库》一书的顺利出版。智库在美国已经成为政治生活不可缺少的成份。但是,智库之于中国似乎是全新的概念和领域,近年来日益成为非常热门的政策研究的新话题,倍受中国社会关注。习近平主席近年来提出把智库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智库的发展速度会更快。同时,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以后,有很多资金来源,比如来自央企、政府、私企,民间团体的资金会投向智库,也将助力智库的发展。但是智库的人才、研究方式、特色的建立、声誉的提高,还需要一个过程。在中国研究领域,中国学者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可以做大规模的实证研究。但是,研究之外最重要的是,怎么把研究成果带动政策制定的科学化、民主化,造福于民众,并带来外界对中国发展的了解和认识,这方面中国的智库需要更多的提升。
智库作为政策研究的机构,研究成果有着明显的时政性和前瞻性,但同时,研究人员要有很好的学术根底,要有全球的视野,要考虑非专业读者的理解能力,不能自说自话。成功的智库尤其要重视有效的传播,要非常清楚传播的对象是谁,对政府部门的传播与对学术圈的传播在方式上有很大不同。很多人问我,中国未来是否也会出现类似布鲁金斯学会的本土民间智库,我对此抱有信心,但是,这需要一个积累过程。“高质量、独立性、影响力”是布鲁金斯学会的座右铭也是其成功的秘诀,这三句话分享给成长中的中国民间智库。中国的民间智库在发展过程中尤其需要注重吸纳优秀人才,产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保持独立性,形成良好的声誉,经过一段时间的积淀,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形成影响力。
我和该书作者王辉耀和苗绿相识多年,既是智库研究的合作伙伴,也是老朋友,王辉耀曾于2010年在布鲁金斯学会做访问研究员,当时苗绿也在华盛顿研究智库。王辉耀既是人才研究领域的资深学者,也是智库的研究者和实践者。多年前,在国内对国际化智库的概念还缺乏系统研究和实践建设的时候,王辉耀已经开始考察和初步探索中国民营智库国际化模式。他放弃了经商的机会并从多年前开始热衷于智库建设,创办了中国与全球化智库,我也作为旁观者见证了他这些年对中国民营智库国际化建设的热诚。我知道他多年来在特定的中国环境下对民营智库的探索实践并不容易,受资金、人才、政策支持等方面的困扰是中国民营智库探索发展的必经阶段,王辉耀在探索中也必然经历了众多的不易,当然如今我们也开始分享他所建立的国际化智库成果的喜悦。
我认为比较难得的是,王辉耀和苗绿一直在国内提倡和致力于对中国智库国际化程度的推动,关注国际智库发展的历程与经验。王辉耀为了成就本书的写作积累多年,同时为了学习世界顶级智库的运作模式,几次赴美考察智库运作经验,先后访问考察了美国二十余家一流智库,学习相关模式和经验。包括去美国布鲁金斯学会担任访问研究员,并在学会参与两次交流活动,讲述中国的国际人才发展现状和海归在中国的发展,很受欢迎。
本书是我所见到的国内少有的用国际视野和亲身考察经历描述世界一流智库现状的著作,不仅拥有不少第一手的观察,也结合自身探索中国智库发展实践经历书写了中国智库的整体现状,困境和挑战,探讨如何定位中国新型智库,提出大国智库时代政府的作用以及对政府的相关建言;最后总结了数年致力于智库建设具体的实践经验,其中有不少打造中国的民营智库十分可贵的心得。
相信该书的出版会带给中国智库带来更多的国际化理念,让更多人了解世界智库的现状,和中国智库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对真正意义上大国智库的呼声。
目录
序一 刘世锦 1
序二 魏建国 4
序三 薛澜 8
序四 李成 11
引言 大国崛起背后的智库力量 1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纳德·科斯教授曾忠告我们:“如今的中国经济面临着一个严重缺陷:即缺乏思想市场。这是中国经济诸多弊端和险象丛生的根源。”他所说的思想市场就是智库发展的摇篮……
第一章 全球进入智库时代 7
纵观西方近500年历史,几乎每一个强大国家的崛起,都伴随着该国智囊机构的涌现。美国的崛起与其强大的现代智库体系息息相关。时至今日,美国仍然执世界智库之牛耳,不仅深刻影响着世界局势,而且是全球领导力和世界影响力的重要保证……
一、全球智库蓬勃发展 8
二、智库发达与国家发达关联明显 10
三、新兴国家智库展露生机 11
四、中国智库全球影响力开始上升 13
第二章 智库何以影响国家决策 17
智库之所以能够影响国家决策,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其具有独立且专业的精神气质,承担着重要的社会公共角色,具备独特的运作模式,从而能对国家决策产生影响,也对社会不同阶层产生影响……
一、独特的精神气质 18
二、重要的角色功能 24
三、特殊的发展机制 34
第三章 美国一流智库与世界大国战略 39
当代美国智库无疑具有超强的国际影响力。得益于强大的政治、经济、科技、军事实力以及完善的决策协商制度环境,美国智库的发展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而智库的充分发展,又反过来为美国国际地位的保持与提升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一、美国智库提升大国战略 40
二、美国一流智库揭秘 42
三、美国智库:大国智库借鉴 137
四、美国智库引领中国研究热 152
五、比较视野:加拿大智库 155
第四章 欧陆变迁中举足轻重的欧洲一流智库 161
20世纪最后30 年全世界智库蓬勃发展,欧洲智库也迎来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有一半智库都是在这一时期成立的。由于欧洲国家众多且多为发达国家,整体来看,欧洲智库实力仅次于美国,分开来看,欧洲各国智库各有其特色和优势,可谓各有千秋……
一、欧洲智库:各有千秋 162
二、欧洲智库面面观 168
三、欧洲知名智库及其战略影响 171
四、欧洲知名智库的中国研究 195
第五章 “亚洲世纪”中亚洲智库的机遇与挑战 199
在亚洲崛起的过程中,亚洲智库开始迅速成长,但至今尚没有真正长大。亚洲各国想要解决快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和挑战,就需要借助亚洲智库的力量,同时亚洲智库有责任贡献自己的智力,推动“亚洲世纪”成为现实……
一、尚未长大的亚洲智库 200
二、亚洲智库面面观 203
三、亚洲知名智库及其战略影响 207
四、亚洲智库差距何在 219
第六章 加速成长中的中国智库 223
201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智库建设作出重要批示,提出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到目前为止,这一批示是中央最高领导针对智库建设所做的指示、批示中指向最为明确、内涵最丰富的一次,而且还将智库建设提升到了国家战略和打造国家软实力的高度……
一、智库在中国 224
二、中国智库现实图景 230
三、“三驾马车”并立的大格局 235
第七章 中国智库的困境与挑战 259
中国智库的发展还远不成熟,各类型智库都面临着各自发展的困境,具体来说,就是官办智库“大而不强”,高校智库“曲高和寡”,民营智库“弱而无力”。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很多,最根本的却是中国智库在民间性、独立性、国际化三个方面的不足……
一、中国智库三大缺陷 260
二、官办智库:大而不强 263
三、高校智库:曲高和寡 266
四、民营智库:弱而无力 267
五、中国智库面临的新挑战 271
第八章 大国智库与中国崛起 277
大国崛起必有大国智库。所谓大国智库,主要指与大国实力地位相匹配、能为大国政策外交提供智力支持的一大批优秀智库组成的强大智库体系。然而,堪称世界大国的中国,却偏偏还没有一个大国智库体系。中国智库还没有真正长大,还缺乏大国智库应有的影响力和精神气质……
一、何为大国智库 278
二、中国崛起呼吁大国智库 281
三、大国智库的宏观战略 287
四、大国智库时代:政府如何作为? 294
结语 中国进入智库时代 303
如果有一天,从小到个人投资,大到国家产业发展前景的国家大事,再到全球金融危机、欧洲债务危机、大国外交关系等国际风云,都有中国智库及时发声,而且是具有国际公信力、影响力和独立的智慧声音,或许到那时,中国就真正实现了大国崛起……
附录一 智库之声:如何建设中国新型智库 306
附录二 试答中国智库建设九问 327
附录三 全球智库发展与“大国智库”北京研讨会 342
附录四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中国民营智库的探索与实践 363
参考文献 401
后记 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