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辉耀出席中国网络文明大会:网络文明时代增进世界文明开放包容

CCG | 2022年8月29日

网络文明是伴随互联网发展而产生的新的文明形态,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对显得尤为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就加强网络文明建设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网络空间向上向好态势日益巩固,网络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8月28日,2022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在天津拉开帷幕。大会以“弘扬时代新风,建设网络文明”为主题,包括开幕式及主论坛、网络诚信建设高峰论坛、10场分论坛、新时代中国网络文明建设成果展示和网络文明主题活动。8月29日,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博士出席了中国网络文明大会网络文明国际交流互鉴分论坛,同时参与本次会议的还有中国网络空间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夏学平,中央网信办副主任、国家网信办副主任牛一兵,中国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曲莹璞,中国社会科学院直属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王晓霞等。

王辉耀博士在会议上表示,网络文明是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数字时代已经到来。他强调,我们需要积极参与相关国际组织及国际互联网法规建设,发挥国际组织及国际法规的引领作用;引导支持智库、高校、媒体、企业等开展相关国际交流、研究及合作项目;鼓励专家学者、意见领袖、留学生、海归等多在国际社交媒体积极发声;更多邀请国际意见领袖、国际媒体、网络大V等来华参观交流,通过网络传播中华文化;发挥国际青年领袖对话作用,探讨交流网络文明;通过CPTPP、RCEP、DEPA等倡导推动数字经贸规则完善落实及推广,突出中国作为网络大国优势。中国未来的全球化发展与网络文明密不可分,中国可以和世界各国携手,加强文明互鉴,为构筑人类网络文明共同体做出更多的贡献。

 

以下为演讲全文:

在世界文明的百花园中,“文明冲突”并非定论,东西方之间的共性远大于不同,推动东西方文明开放包容、交流互鉴、共荣共存,是我们寻求持久和平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之举。

一、网络文明是一种新的文明形态

当今世界,互联网已经成为人类的共同精神家园。网络文明是伴随互联网发展而产生的新的文明形态,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人类历史先后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不同技术发展阶段对应着不同的文明形态,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发展到网络文明时代,不同文明主导下相应的社会形态和思想观念也有明显差异。

网络文明打破了时空局限,形成了去中心、去科层的网状无等级的网络社会结构,相对应的,远程协作也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新形态。传统社会围绕地域等实体界限基础形成认同和归属,网络社会则通过虚拟认同和交互形成跨地域的聚集和组织。

数字时代已经到来,网络一方面会成为国家间、团体间话语权竞争的武器,另一方面也可以超越物理隔阂将世界上更多人凝聚起来助力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过去几年,我们邀请上百名国际大咖,在国际平台上出版图书。其中,全球英文出版物的下载量达到几百万次。通过网络,使得中西文化交流实现了更广泛传播,网络文明互鉴得以推动,更加开放包容的网络环境正在形成。

因此,如何在这场以网络为核心的社会变革中推动世界文明开放包容,让网络更好促进国家间、民众间相互理解与信任友好,是我们有关人士需要思考和为之努力的一个时代命题。

二、中华文明具有开放包容性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几千年来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对新的文化因素不会抱有恐惧和敌视的态度,而是一方面接纳它们、包容它们,尊重它们的特色,另一方面把其中的一些有益成分吸收、融合进来,充实、丰富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国历史表明,当中华文明处于强盛时期时,它具有一种开放性和伟大的包容性。它对于外来文明不是拒绝、冲突,而是尊重、吸纳、包容,求同存异,和谐相处。

我曾与耶鲁大学历史学教授、著名汉学家韩森(Valerie Hansen)就其新书《公元 1000 年:全球化的开端》开展过一场视频对话。她在其新书中将全球史的开端往前推了500年,认为公元 1000 年是全球化真正的开端,并把宋代的中国称为“世界上最全球化的地方”。例如,泉州( 古名“刺桐”) 在唐代是中国四大对外贸易港口之一,宋元两代进入全盛时期。当时的泉州除了犹太人,还生活着大量的阿拉伯、波斯的穆斯林,他们多数经商,也有的担任官职,还有不少人与泉州人成婚,还可以自由传播他们的宗教信仰。

三、东西方共性远大于不同

东西方具有相融相通的文明起源。数十年来,“文明的冲突”“意识形态差异”等说法被广泛探讨,似乎东西方文化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但从数千年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来看,从人类文明的起源和演进来看,人类文明孕育发展之初便是在相互吸收借鉴、相互影响中发展起来的。

面临共同的全球性挑战。如气候变化、新冠疫情等全球性蔓延、世界经济大萧条等。

面临共同的发展和国家治理问题。如经济发展、贫富分化、老龄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等问题。

都面临数字时代经济社会转型的机遇和挑战。如数字化转型、数字治理完善、数字鸿沟弥合、网络安全提高、网络文明构建等。

都面临世界格局深刻变化下更加复杂多变、动荡不安的国际形势,全球治理体制机制有待完善。西方从自身历史经验出发,可能不足以容纳和理解中国崛起的必然性、包容性、和平性及普惠性。西方文明主导下的世界秩序越发显示出其局限性,应对人类前所未有面临的危机挑战需要东西方在增进交流中凝聚共识、巩固合作。

四、网络文明时代如何增进开放包容

数字技术正以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全面融入人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和全过程,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习近平主席强调,中国愿同世界各国一道,共同担起为人类谋进步的历史责任,激发数字经济活力,增强数字政府效能,优化数字社会环境,构建数字合作格局,筑牢数字安全屏障,让数字文明造福各国人民,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因此,增进网络文明交流互鉴、开放包容,是我们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个巨大抓手。

同时,习近平主席此前曾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中提出了塑造“可信、可爱、可敬”中国形象的重要任务。网络文明时代,互联网已成为我们开展中外交流、增强国际传播能力、塑造中国形象的重要阵地,需要在打造开放包容网络文明中增进国际社会对华理解。

全球化智库(CCG)是唯一获得联合国特别咨商地位的中国智库,也是首个进入世界百强的中国社会智库,在国内外多个权威智库排行榜单均被评为中国社会智库第一。2021年,CCG发起的“国际青年领袖对话(GYLD)”项目获得了习近平主席回信。2022年,CCG在中信出版社出版了最新全球化研究著作《21世纪的中国与全球化》。对于如何构建开放包容的网络文明,发挥网络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作用,谨推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积极参与相关国际组织及国际互联网法规建设,发挥国际组织及国际法规的引领作用。今年7月,世界互联网大会国际组织在北京成立,这是我国增强信息化时代国际对话合作的一大创举。可进一步提升其国际化程度,增进国际对话合作,推进相关国际法规条约出台,完善全球网络空间治理。

第二,引导支持智库、高校、媒体、企业等开展相关国际交流、研究及合作项目。从理论研究、政策分析、舆论引导、商业模式及技术创新等方面为构建开放包容、交流互鉴、积极健康网络文明环境提供支撑。

第三,可鼓励专家学者、意见领袖、留学生、海归等多在国际社交媒体积极发声,讲好中国新叙事。

第四,可更多邀请国际意见领袖、国际媒体、网络大V等来华参观交流,通过网络传播中华文化。

第五,可发挥国际青年领袖对话作用,探讨交流网络文明。

第六,可通过CPTPP、RCEP、DEPA等倡导推动数字经贸规则完善落实及推广,突出中国作为网络大国优势。

我们迎来了一个构建网络文明的新时代,中国未来的全球化发展与网络文明密不可分,中国可以和世界各国携手,加强文明互鉴,为构筑人类网络文明共同体做出更多的贡献!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