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谷
顾克文/罗雅区/王辉耀著 2015年1月 机械工业出版社

探究“创新的国度”
——《以色列谷》全面解读以色列如何成为创新强国
“创业的国度”——以色列因为自然资源的匮乏以及周边国家的敌对态度,选择了一条科技兴国的道路,并在重要的高科技领域(如军用设备、通讯和信息系统、生物科技、环境科学等领域)占据了全球领先的市场地位。在纳斯达克交易所中,仅有8百万人口的以色列贡献了147个上市公司,仅次于美国、加拿大和中国。

“以色列谷”的说法,是以色列创新内涵的浓缩。关注以色列谷,在经济领域和科技领域的突出成就,关心以色列谷繁荣的原因,无疑对中国未来的发展道路提供启发与思索。此外,对中国企业来讲,如何在以色列找寻一种商业上互利可续的模式,提升产业的科技水平、企业的生产效率,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吗,《以色列谷》也是一本很好的“教材”。

目录
推荐序一(陈启宗)
推荐序二(陈爽)
前言
第1章以色列谷:背景与特征 1
以色列经济:重大事件与关键数据 2
矛盾的成功:风险之下的想象力 10
第2章
世界的“集群”模式 21
如何创建“集群”或者“创新谷” 22
不同类型的集群 24
集群成功的关键因素 25
持续性与企业文化 31
第3章
人力资本之盾 34
移民与文化多样性 34
与书本和知识的特殊联系 43
教育体制 48
以色列理工学院 49
军队对社会凝聚力与创新的影响 59
第4章
企业精神 61
从干涉主义到自由主义的过渡 62
“犹太母亲”症候群与企业精神 63
反犹太主义的漫漫历史 63
率先行动 64
推倒墙壁抑或从上跨过 65
以色列谷创业精神的显著案例:GivenImaging 65
第5章
信息传播 69
情报收集 71
开放与解除隔阂 72
进攻式侦察 73
人际关系网络 74
秘密的滋味 76
军队创新与军用到民用的技术转换 78
反恐怖主义教育的输出 85
第6章
技术孵化器 89
以色列孵化器项目的特别之处 90
少许数据 92
私有化进程 92
孵化器的运行 92
第7章
创新的资金之盾:风险资本 101
回到源头 102
风险资本推动下的发展 103
风险资本的重大问题 108
风险资本的宝地 110
第8章
绿色科技:清洁技术 110
水的问题 116
“农业”用水的优化 119
避免“荷兰症候群” 123
可再生能源的问题 124
悖论:利用不充分的可再生能源 125
第9章
生命科学 131
从研究到工业 132
生命科学:增长的动力 135
第10章
盾牌的缺陷与未来 139
盾牌的缺陷 140
资源与关键技能 150
未来的产业 151
第11章
中以合作共赢启示录 155
透视以色列的成功秘诀 156
中国的创新高地在哪里 159
中以两国十大异同点分析 163
中以共赢启示录 168
结论 173
附录A 178
参考文献 189

推荐序一

应本书作者顾克文先生和王辉耀博士的邀请作此推荐序。我们是好朋友,2013年我和辉耀一起到以色列实地考察,受到爱德华先生的热情接待。为什么我们要关注这个远在地中海区域,周边危机四伏的以色列?从几个数字可以看出其中的理由:

人口仅有全球总人口的0.2%,却出了16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占诺贝尔奖总数的20%;科技对GDP的贡献率高达90%以上;每一万雇员中有140位科技人员或工程师;平均每1844个以色列人中就有一个人是创业者;以色列企业在纳斯达克上市的数目,超过欧洲所有公司的总和。以色列吸引了约20亿美金的风险基金,人均风险投资额是美国的2.5倍、欧洲的30倍、中国的80倍、印度的350倍,居全球第一。

一个弹丸之地,何以在建国之后的66年里创造出如此多的奇迹?在全球一体化发展的今天,足以值得中国深刻地研究与借鉴。此书就像是“及时雨”恰逢这个合适的时机,在王辉耀博士的介绍下被翻译成中文,与中国的广大读者见面,为我们解读了以色列创新创业的秘诀。

我们从中学习的不仅仅是以色列成功的方法论,更是以色列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哲学。我想有三个方面:

第一,理性思维。以色列为什么这么强,以色列强大的原因之一是因为他们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并重,而且平衡。全球的犹太人只有1200多万,但是占诺贝尔奖物理学奖的27%,医学奖的31%,和以色列人口的比例相比绝对是不对称的。所以说,他们的理性非常了不起。而另一方面,当今世界上最有名的古典音乐家相当部分是犹太人。1948年以色列复国,1967年收复耶路撒冷,当天晚上在耶路撒冷城东的小山演奏了一首协奏曲,作曲的就是犹太人,表演的也是犹太人,都是世界一流的艺术家。犹太人感性和理性并重,并且两者相得益彰,取得了基本上该有的碰撞,这是以色列人强大基本的原因之一。

与之相比,我们中国人是比较感性的民族,我们的语言和艺术都是比较感性的,这一点是值得我们保留和引以为荣的。然而我们的文化传统比较忽视理性思维方面的训练。是我们要向以色列学习的地方。

第二,打破常识。在创新的发展过程中,打破约定成俗的框架是迈向创新的第一步。以色列民族在此方面非常擅长。以色列人充满着对科技创新的渴望,同时他们对创新创业的失败又有着高度的宽容。这与他们的文化、宗教背景有很大的关系。不读《圣经》不能究其缘由, 以色列的文化中充满了自信、勇敢、不断挑战的精神元素,没有“不可能”的默认与宿命说。以色列人善于“不拘一格”打破各个领域的常识,并将其融合创造出新型的科技。

而这种思维方式在中国却是罕见。我们的科学之间往往彼此孤立,各自为营,制约了自身的发展。而古往今来,传统的思想中“面子”让我们对失败有一种恐惧。间接的形成了创业者商业开拓的绊脚石,风险投资者也会因此踌躇不定。因此唤起中国企业家创新创业的热情是我们的又一课题。

第三,预估将来。人类基本上没有太多遇见未来的能力。但是本书在总结以色列成功要素中有。我们怎样才可以比较正确的预估将来?我想最重要的是世界观。一个人的世界观包括古、包括今。世界观由四件事组成:一是要读历史,历史不仅是事实而已,重要的是如何认识、如何解读;二是掌握现状,不清楚现状无法预估未来;三是不能有意识形态上的枷锁,有意识形态的枷锁就很容易犯错;四是对人性的解读,人性并非全理性,也有非理性的一部分。

以色列的世界观从根本上可以概括为从无到有、从有到新、居安思危、化危机为机遇的观念,他们不受意识形态的枷锁限制。现在,以色列成为了世界上的第二个硅谷,很多高新能源科技、农业科技、水科学、生命科学等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中国在此方面还需要不断的学习与历练。

最后,我想说以色列的企业家精神不仅仅是我所提及的以上三点。忠心感谢此书为我们诠释与解读以色列成功的秘诀,成为我们在创新创业方面的帮助与参考。

陈启宗
恒隆地产董事长
亚洲协会联席主席

推荐序二

以色列,对于大部分中国人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的。它是一个有悠久历史,与三大宗教文明均有着深厚渊源的国家;是一个饱经患难,在中东的政治夹缝中强势求生的国家;是一个因为地缘政治广为人知,却因为其遥远似乎和中国并没有多少相干的国家。

然而以色列还有另一个别称:“创业国度”。因为自然资源的匮乏以及周边国家的敌对态度,以色列选择了一条科技兴国的道路,并在重要高科技领域(如军用设备、通信和信息系统、生物科技、环境科学等领域)占据了全球领先的市场地位。在以吸引科技企业而著称的纳斯达克交易所中,仅有800万人口的以色列贡献了147家上市公司,仅次于来自美国、加拿大和中国的上市企业数量。正是因为以色列在科技创新和商业转化方面的出众表现,这个国家吸引了来自全球的大量资本投资。

我于2013年3月首次到访以色列,便对其在逆境中成功发展出一个蓬勃繁荣的高科技经济而深感惊讶与敬佩。我们在短短几天时间内参观了20余家创新型企业,并进行了深入的座谈。这些企业中,有的在乳腺癌早期检测设备方面独辟蹊径,其产品有效地提升了现有业界主流检测方式对特定人群的适用性和准确率;有的通过世界领先的基因分析和干预技术,在精准提高农作物的多样性和对抗不良环境的能力的同时实现了商业的成功;有的将军工领域的导弹追踪和数据分析技术进行了民用化创新,发展出了一流的汽车辅助驾驶系统。而这些仅仅是以色列数以万计科技型企业的缩影。虽然这些企业各自立足的领域有所不同,发展的阶段和路径也有诸多差异,但它们普遍展示出对于市场机遇的高度敏感,以及对于技术优越性和商业应用型相结合的强力关注。这些企业的科技主创者和经营管理者对于创业的热忱和坚韧更是极具感染力。

当时,中国政府已经对曾经创造了高速增长但过度依赖劳动力红利的经济模式进行了反思,提出了自身的科技兴国战略,希望通过对经济结构的调整,提升产业的科技水平,企业的生产效率,从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在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的循环经济,而这正与以色列的优势产业有非常明显的重合度。正因如此,我们除了可以借鉴以色列政府、企业和创业者的成功要素外,更有必要对中以两国之间的投资合作前景进行考察,找寻一种商业上互利可续的模式,为中国的中长期产业结构转型注入高科技的助力。

我与以色列国家经济委员会负责人、内塔尼亚胡总理的首席经济顾问Eugene Kandel 教授进行了会谈,我发现关于如何促进中以两国之间的相互了解、推动两国企业间的合作也正是他非常关心的问题。我们共同认识到,中国和以色列两国间的市场具备着惊人的互补性:中国地域广袤、资源多样、人口众多、市场巨大;以色列则专注科技、人才富集,有着极为开放和宽松的投资环境,企业擅长国际化的经营与合作。在过去的几年间,中国已成为以色列重要的贸易对象和战略性投资市场;而中国的企业也从之前与以色列企业之间的技术合作转而积极地寻求股权合作、中农化对MakhteshimAgan的收购便是典型一例。由此可见,中国和以色列之间不仅并非毫无干系,恰恰相反,我们有理由相信两国间的交流和合作将会日趋密切。

后续的发展正印证了我们的这个判读。我离开以色列之后,阿里巴巴、光明集团等知名中国企业集团相继在以色列完成了重大的收购;清华大学和特拉维夫大学联合在以色列设立了名为“新”的科技转化中心;中国光大控股有限公司(“光大控股”)也在国企投资机构中率先成立了专门面向以色列科技领域的私募股权基金,以实际投资行动来展现我们的理念。

本书作者顾客文先生是以色列资深的私募投资家,也是光大控股在以色列的亲密投资合作伙伴。虽然本书的着眼点是对以色列科技创新与繁荣发展的人才和社会因素作出剖析,但顾克文先生在投资界的丰富实践使得本书兼具严谨的数据和翔实的案例。我们关注“以色列谷”在经济领域和科技领域的突出成就,更关心以色列谷繁荣度的原因,因为这其中的经验无疑对中国未来的发展道路颇有启示,值得每一位相关人士细细思索。我谨此将顾克文先生的这本著作推荐给各位,相信中国的读者能从中获益。

陈爽
中国光大集团有限公司(香港)董事兼副总经理
中国光大控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首席执行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