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G理事长在CSR年度盛典发表演讲

CCG | 2020年1月7日

近日,澳洲森林大火持续燃烧,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火灾专家认为,火灾和全球气候变暖是相吻合的。而事实上,在过去的一年中,全球极端天气接连不断,欧洲经历了史上最强“热浪”、龙卷风、飓风以及亚马逊森林大火等……全球气候和环境治理正面临着严峻挑战。

2020年1月7日,由经观传媒、《经济观察报》主办的“第九届(2019)CSR年度盛典”在北京举办,来自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讲述了不同的社会责任故事。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中国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受邀参加会议并以“推动全球气候和环境治理,把握国际多边合作的重要契机”为主题发表演讲。

王辉耀博士指出,近年来,中国在气候和环境治理方面成果显著,为其他国家提供了许多可借鉴的经验。未来,中国还将对全球碳交易市场机制的健全与合作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此外,国际治理体系理应变革和完善,需要多边主义,而中国一直是多边主义的坚定支持者与践行者。未来,中国将会积极发挥大国作用,履行更多的大国责任和义务,与世界各国一道维护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可持续发展。

以下为演讲原文:

全球气候和环境问题日益显著,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海洋微塑料污染、生物多样性受损等全球性问题对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都提出了严峻挑战。在过去的一年中,全球极端天气接连不断,龙卷风、飓风袭击了世界多地,欧洲经历了史上最强“热浪”,还有亚马逊森林大火、澳洲森林大火等等。全球气候和环境问题是天然的全球性问题,只有各国合作才能解决这些难题。

然而面对这些自然的悲剧,国际社会的态度却不尽相同。

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世界第一大国–美国退出了《巴黎协定》,这意味着全球气候和环境治理将缺少领导力。其次,留在《巴黎协定》中的其他成员国也缺乏合作动力–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仍在关键议题上存在较大分歧。上个月,第25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马德里会议超时两天落幕也未能达成实质性谈判结果。尽管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和大会主席、智利环境部长卡罗琳娜?施密特在发言中多次敦促各国尽快完成《巴黎协定》第六条的谈判,但各国代表也未能达成共识,这严重打击了各国进行合作的信心与雄心。

但是,我们也能看到推动全球气候和环境治理发展的积极力量仍然存在,中国就是其中之一。

近年来,中国在气候和环境治理方面成果显著,为发展中国家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提供了许多可借鉴的经验。2017年,中国提前三年超额完成了在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许诺到2020年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要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其中,首都北京的大气污染治理成果最为突出。曾经一度“谈霾色变”的北京在过去几年中通过加大防治力度、创新治理措施,取得了明显效果。自2013年以来,北京全市共淘汰4万蒸吨燃煤锅炉、实施5.2万蒸吨燃汽锅炉低氮改造、报废转出老旧机动车221.4万辆、累计推广20余万辆新能源汽车……2018年,北京PM2.5年均浓度为51微克/立方米,较2013年下降42.7%。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报告称,北京的大气污染防治方式对其他面临相似问题的城市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除了对大气污染物排放的治理外,中国在沙漠治理方面也有着重要的贡献。今年年初,波士顿大学发布研究报告,报告显示中国对世界绿化面积净增长贡献率超过25%。毛乌素沙漠从流沙重新成为绿洲,而曾经黄沙漫漫、寸草不生的库布其沙漠成为中国绿色发展“名片”。库布齐沙漠的治理绿化面积达治理绿化沙漠面积6000多平方公里,固碳1540万吨,涵养水源 243.76亿立方米,释放氧气1830万吨,创造生态财富5000多亿元,带动10.2万人脱贫受益。这些成就无不显示着中国应对气候和环境挑战的坚定信心和强大行动力。事实上,中国在全球气候和环境治理中的正面作用不仅局限于现有成果,还有更多的潜力正在显现。

未来,中国对全球碳交易市场机制的健全与合作还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巴黎协定》第六条的实施细则谈判就涉及到碳市场机制与合作。有关研究显示,如果《巴黎协定》的第6条款有效施行,到2030年每年可为全球气候行动节省2490亿美元。中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碳交易市场,一旦完全启动,可覆盖全球5%以上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将为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和清洁能源开发等方面带来积极影响。

全球气候与环境治理既关系到全人类包括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对其他领域的全球治理和多边合作的推动契机。在过去的一年中,逆全球化思潮愈演愈烈,我们经历了英国脱欧、美国退出TPP和其他国际多边协定与组织、RCEP谈判在最后阶段受到阻碍、WTO核心功能争端上诉机制陷入瘫痪等逆全球化事件。但是贸易保护主义、民粹主义、单边主义等论调和做法并不能解决全球性问题,反而会起到反作用。中国一直是多边主义的坚定支持者与践行者,因此,为了实现中国自身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为了推动全球多边主义合作的发展,中国可以从全球气候和环境治理方面开始,为维护和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全球化发展发挥更多作用。

首先,中国应加强自身气候和环境保护与治理,将基层实践与顶层设计保持一致。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而这一发展理念精准地概括了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践行这一理念对社会经济生产活动的各个方面都有积极意义,有助于我国实现经济发展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从高速度迈向高质量。

我们需要看到企业是“绿色发展”这一理念的重要践行者。中国的经济正在由“快”转“优”,同时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也正在接受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消费理念,因此对企业来说,进行生产的绿色转型不仅是担当社会责任的表现,更是顺应市场发展趋势的要求。对企业来说,淘汰污染产能、升级绿色生产线可能会在短期内造成一定的压力,但是主动改变总是优于被动改变。没有一家企业愿意被社会发展所淘汰。同时,中国的企业也应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忧心天下的情怀结合自身能力,做出担当和表率,服务社会,提升自己。实际上,这也是一种“共赢”。

第二,中国在气候问题的国际谈判中可与欧盟加强合作,发挥更多推动作用。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后,中国和欧盟成为支撑这一协定的两股主要力量。欧盟在本届气候大会上发布“绿色协议”,设立了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中国则将在2020年承办《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正如外交部长王毅所言,气候变化是当前最突出的全球性问题之一,也是中欧合作的亮点。因此,中欧在气候治理方面可以进一步建立沟通与合作机制,为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做出更多贡献。

第三,在履行已有国际气候协定的同时,我们还可继续推动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带领“一带一路”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2017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提出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环保部联合外交部、发改委和商务部共同发布了《关于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意见》,环保部还发布了《“一带一路”生态环境保护合作规划》。“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向世界提供的国际公共产品,将“绿色”、“低碳”等发展理念融入其中,是中国承担更多国际责任的具体表现。

第四,中国应积极参与到“禁塑”国家的行列,在推动全球海洋污染多边合作。2019年在日本大阪举行的二十国集团(G20)峰会通过了《大阪宣言》,G20成员国在宣言中一致通过“蓝色海洋愿景”计划,目标在2050年之前实现海洋塑料垃圾“零排放”。这一共识的达成具有历史性意义,为全球化发展释放出积极信号。因此,中国应积极行动,推动这一共识继续发展。中国可在已有的“塑料袋收费”政策的基础上,将“限塑令”从一次性塑料袋扩展到所有的一次性塑料制品,最终实现“禁塑”目标。

此外,中国可以在海洋酸化、臭氧耗竭等其他气候和环境治理领域进行突破。气候和环境治理不仅限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海洋污染、臭氧层空洞等现象也为人类发展提出挑战。中国一方面可以在这些问题的防治上进行更多研究,另一方面还可以推动各国形成共识,建立多边合作机制。

第五,中国的民间力量可以从多个方面发挥作用,助力中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气候和环境问题与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健康都息息相关,维护生态环境不仅是政府的职责,更需要民间力量参与。智库、民间环保组织和优秀的专业研究人员与科学家都应发挥己之所长,为中国治理本国生态环境和参与全球气候与环境治理贡献更多力量。

在大国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涌现今天,抓住各国在解决环境和气候问题释放出的多边合作的积极信号是对抗逆全球化发展的重要突破点。气候和环境问题关系到人类存亡,需要各国凝聚力量共同解决。中国作为国际社会中的重要成员应贡献更多力量推动国际社会走出合作“瓶颈”,在能力范围内承担更多国际责任,体现大国国际担当,与世界各国一道维护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