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 王辉耀接受瑞士电视台专访:更经济的绿色能源是中国献给世界最珍贵的礼物之一
CCG | 2025年7月9日2025年7月9日,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接受瑞士电视台采访,围绕中国绿色能源转型、全球气候治理及中美欧合作前景等议题深入交流。以下为采访全文:
记者:首先我想问的是,中国太阳能和风能的实际装机容量是多少?
王辉耀:在过去10到20年间,中国在绿色能源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特别是在太阳能、风能以及水电方面的发展尤为显著。如今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占比已超过50%。其中,太阳能和风能是增长最快的两大板块,而水电也具有重要地位。
绿色能源如今已占据中国电力结构的大约50%至60%,而且发展速度迅猛,成效显著。中国在绿色能源的生产和应用方面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展望未来,中国有望成为更加绿色的国家。事实上,中国在绿色电力的产能方面已超过美欧之和,2024年,中国新增太阳能和风能发电量分别占全球总量的53%与58%,这是一个极为庞大的数字,显示出中国在绿色能源领域已建立起强大而可持续的能力,未来也必将从中持续受益。
记者:中国目前在多大程度上仍依赖煤炭?未来中国有何计划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王辉耀:中国当然在一定程度上仍然依赖煤炭。过去,由于可再生能源尚未充分发展,中国对煤炭等化石能源的依赖程度较高,但目前这一状况正在逐步改善。
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国是一个电力消费总量极大的国家,其用电量是美国的两倍、欧盟的三倍。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经济体和世界制造中心,中国承担着为全球生产的任务,自然也消耗大量电力。
在化石能源方面,中国已开始逐步减少对煤电的依赖,并明确表示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在国内,煤电项目也在逐步减少,取而代之的是风能、太阳能和水电等清洁能源项目的迅速发展。当前,中国可再生能源特别是风电和光伏发展迅猛,与此同时,煤电的比例正逐步下降。
正如中国领导人所承诺,中国将在2030年前实现碳排放达峰。考虑到目前已是2025年,可以预见在未来两三年内,中国很可能就会达到碳排放峰值,并在此后稳步减少碳排放,向绿色低碳社会转型。
以当前发展速度来看,无论是绿色电力、太阳能汽车,还是风电与水电等领域,中国都在迅速推进。中国煤电装机占比预计将在2025年底降至三分之一左右,这一比例在未来几年甚至可能降至20%、10%左右。这种结构性转型正在稳步进行,未来可期。
记者:您能否简要说明过去20到30年中国绿色转型的历程?
王辉耀:我认为,中国的绿色转型可以追溯到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之后。当时中国意识到,既然成为了“世界工厂”,就也必须成为全球经济中一个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因此,中国不仅积极融入全球化进程,也承担起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责任。例如,中国签署并加入了《巴黎协定》,至今已有十年之久,明确承诺将削减碳排放。
我还记得十几年前,北京常年被雾霾笼罩,空气污染十分严重,很多人一度选择离开这座城市。然而今天,北京的空气质量已显著改善,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回到北京生活。造成当年污染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汽车尾气排放,占到总污染量的50%左右,尤其是柴油车。对此,政府制定并推动了一系列替代政策,从一个五年规划到下一个五年规划,持续推进清洁交通发展。目前,北京市约一半的汽车已为新能源汽车,电动车逐渐取代传统燃油车的趋势仍在不断加快。
可以说,这一切的背后,不仅体现了中国政府在政策制定、规划设计和落实执行上的系统能力,也反映了公众环保意识的日益提升。当年正是因为美国驻华大使馆在使馆屋顶安装了空气质量检测设备,并每日公布PM2.5指数,才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进一步促使政府、企业与全社会共同努力,积极推动污染治理和绿色转型。
因此,正是政府政策引导、规划机制保障、执行落地有力、全社会协同参与,这种综合治理路径,推动了中国绿色能源的迅速发展与环境质量的显著改善。
记者:好的,有一项由中国主导、并结合丹麦和美国资源的研究提出,到本世纪中叶,可以通过构建一个全球太阳能与风能互联网络,为全世界提供清洁能源。在您看来,中国应如何推进这一构想?
王辉耀: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构想。当前全球确实迫切需要绿色能源,气候变化已成为全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是我们的共同挑战,甚至可以说是人类迄今面对的最严峻“公敌”。
因此,我们需要携手努力。中国在这一进程中已经处于领先地位,令人欣慰的是,越来越多国家,包括欧洲国家乃至美国等全球主要能源国家,也正在加入这一事业,共同推动太阳能和风能全球网络的发展。
我认为,中国完全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比如输出相关技术,在非洲建立太阳能发电基地,并通过中国自主建设的特高压输电技术将这些清洁能源输送至欧盟国家,从而减少欧洲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这将带来显著的多方利益。
如果我们能够共同推进并落地这一全球绿色能源互联网络,到2050年实现全球绿色供能将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也将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实质性福祉。
记者:那么您是否认为,在当前这一全球局势下,中欧、中美之间持续存在各种形式的紧张关系,无论是贸易上的,还是非贸易领域的。中国是否真的拥有足够的力量、能力以及战略空间来推动如此宏大的目标?
王辉耀:我认为尽管我们当前生活在一个充满地缘政治紧张局势的多极化世界中,冲突频发,甚至欧洲部分地区仍处于战争之中,但从长远来看,人类必须正视这样一个事实:我们共处于同一个星球之上,必须共同维护我们的共同利益、健康福祉以及这个星球的未来。如果各国真诚地认识到这一点,并将之视为长期目标,那我们就必须携手合作。
正如历史所示,当英国发明蒸汽机、推动工业革命时,全世界都受益并采纳;当爱迪生发明了美国的电力照明系统后,各国也迅速推广应用。如今,即使中国并非最初“发明”绿色能源的国家,但中国在绿色能源领域的发展已达到引领水平,那么我不明白其他国家为何会拒绝这一成果。这种绿色能源是有益的、成本更低的、健康的,也将为人类带来更好的生活品质。
从这个角度看,这或许正是中国能献给世界的最珍贵礼物之一,也可能成为中国对外关系中最具建设性的“绿色能源外交”工具,帮助推动全球的和谐,缓解紧张局势、化解冲突。
因此,如果我们能够以正确的方式推进,构建起一个全球性的绿色能源网络,这不仅将惠及中国,也将对欧洲、美国以及全球其他国家带来福祉。若各国都真正认识到这一方案带来的巨大优势,又为何要将精力消耗在那些相对次要的纷争上呢?拯救我们的星球,才是最紧迫也最重要的任务。
记者:您是否认为中国能够进一步提升其绿色能源产能,并发展成为新的全球能源供应方?中国政府在这一方向上是否已有相关规划?我指的不仅是中国目前已经大规模生产并出口的设备,例如太阳能电池板等设施,还包括未来是否可能直接扩大风能和太阳能等绿色能源本身的产量,并向外出口?
王辉耀:当然可以。我认为中国完全具备实现绿色能源转型所需的能力、技术、制造实力以及投资能力,这不仅是在中国本土实现转型,也能够推动全球范围内的绿色转型。我了解到许多太阳能企业和工厂不仅在中国本地投资,也在全球其他国家加快布局。像隆基绿能就是全球知名的光伏面板制造商,其在美国设有大型工厂;比亚迪等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正在巴西、匈牙利、西班牙、泰国等地建设整车工厂;其他众多企业也在进行类似的绿色投资。
此外,中国还可以通过与宝马、奔驰、大众、通用等国际汽车品牌开展合资合作,共同推动绿色能源技术的发展,并进一步向欧洲、美国等市场回流投资。这种联合投资、协同发展有助于缓和当前的地缘紧张关系,也能加快全球绿色目标的实现。
我认为,这并非一项难以完成的任务,因为中国如今已具备所需的技术、规模经济以及资本投入能力。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将更多注意力集中在拯救地球、推进绿色议题上,而不是被局部冲突和地缘博弈所分散。我们应将焦点转向这一关乎全球未来的重要议题,并携手合作,将应对气候变化真正置于全球议程的核心位置。中、欧、美以及全球南方国家都应为此共同努力,推动这一愿景的实现。
记者:请问,关于气候变化,中国目前具体采取了哪些实际行动?我想到的一些例子包括环保项目、植树造林、防治荒漠化等。那么中国当前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有哪些实际举措?未来又计划如何进一步推进相关行动?
王辉耀:当然,中国确实已经在积极采取相关行动。中国最高领导层早已明确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并强调绿色发展不仅造福中国,也造福全人类。
事实上,从卫星图像上可以清晰看到,中国的绿化覆盖率近年来持续增加,植树造林的面积是全球最大的。过去若干年里,中国在恢复森林覆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展现了全球领先的速度和规模。
不仅如此,中国还在同步推进相关绿色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中国是全球城市化最密集的国家之一,因此,中国在城市治理、污染控制、绿色能源技术应用等方面,拥有全球最广阔的实验场景与实践机会。
中国并非停留在政策口号上,而是通过具体行动推动绿色转型。从植树造林到生态恢复,再到绿色能源的大规模部署,中国在多个层面上为减排降碳做出了切实努力。目前,中国已种植了数十亿棵树,同时还发展了全球最大规模的绿色电力生产体系。这些举措不仅有利于中国本国的生态环境,也可为全球提供绿色技术与解决方案。
因此,中国在绿色发展方面堪称一个值得借鉴的典范。它不仅有效减少了碳排放和温室气体,同时也通过绿色能源的对外合作,为全球绿色转型作出积极贡献。中国的这些经验和技术,完全可以在国际层面加以推广与共享,造福全人类。
记者:这是最后一个问题。那么您是否认为,中国有可能在绿色能源相关的外交实践中,成为一个重要甚至引领性的国家?
王辉耀:我认为是的,中国完全有能力在绿色能源外交方面发挥引领作用。比如在非洲,我了解到有一家中国企业生产了小型太阳能设备,已为50万个非洲家庭提供了安装服务。依靠这些设备,这些家庭能够照明、给手机充电,甚至还能观看电视节目。这不仅改善了他们的生活质量,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他们的日常生活方式。这一项目还因其创新性获得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表彰。
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中国能够提供实现这一全球绿色转型所需的技术,推动新一轮全球绿色工业革命的到来。正如英国曾在蒸汽时代引领潮流,美国引领了电力和计算机时代,如今中国有望引领绿色能源转型的新时代。
我相信,绿色能源外交将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欢迎与支持,中国也将在这一进程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记者:非常感谢您,今天的交流非常愉快。
(本文根据采访录音翻译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