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日报 | 主动融入“双循环” 齐心唱好“双城记”

成都日报 | 2020年8月7日

 

作者 | 王辉耀  陈涛 陈小满:

 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向未来,我们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进一步强调,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以前,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外部环境下,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对我国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当前保护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的外部环境下,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通过繁荣国内经济、畅通国内大循环为我国经济发展增添动力,带动世界经济复苏。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确立为国家战略,是党中央经略西部战略腹地、形成东西南北四极牵引、长江上下游首尾呼应新格局的重大擘画,是西部面向未来最重大的历史机遇。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双核之一的成都,坚定贯彻中央和省委关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部署,加快建设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和动力源是服务国家战略全局和区域发展大局的使命担当,有利于充分发挥成都国际门户枢纽、西部地区极核、全省主干城市作用,推动形成东西南北四极牵引、长江上下游首尾呼应的协调发展新态势,构建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对外开放新格局,更好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和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格局的重要战略支撑。

成渝塑造国际对外交往发展的
“多中心”城市格局

  城市是孕育产业的摇篮,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动力。从世界级城市群发展看,世界知名特大城市无不遵循“多中心”城市群发展思路。无论是日本大东京圈“双核多中心”的协调发展模式,还是美国纽约大湾区形成以波士顿为基点的高新科教和以纽约为基点的金融贸易的双中心发展模式,不难发现世界级城市群基本具有“多核多中心”的发展规律。从国际对外交往功能看,城市群占据城市化发展最高位,是信息技术产业的载体,更易实现规模经济效应,更易接近各类交易市场,更易实现创新创业和高质量就业。显然,这些因素的集中“发酵”使得国际交往成为世界城市高阶发展的“标配”功能,可以说,凡是世界城市(群),无不是国际交往中心。

党中央提出构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不只是谋划西部,而是要以国际化视野整合全球资源,从一开始将成渝打造成具有国际交往功能的世界城市群。成渝作为西部唯一毗邻的国家中心城市,两城对外开放发展同心同向同力。2017年,重庆、四川相继得到中央批复,建立“自由贸易试验区”;2018年,成都提出《建设西部对外交往中心行动计划(2017-2022年)》,明确“4大目标和33个重大项目”;2019年,重庆提出建设中西部地区国际交往中心,推动与21个目标国家和地区交往合作,从而不断提升经济外向度、城市知名度和国际参与度。整体来看,近年来成渝两地政府积极实施对外开放战略布局,基本实现了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的新目标。

但随着成渝一体化发展,应亟须梳理成渝地区的国际交往“整体功能”,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单体谋划”。借鉴国际经验,一方面要明晰城市群节点城市的互补功能布局,使成渝竞争关系转为竞合关系。譬如,成都可以突出科教资源优势,扩大其教育和高新技术对外开放水平;重庆则可加强制造业优势,提升外贸加工和全球产业制造链等开放能级。最为重要的是,在成渝合作中,需要逐渐挖掘和培育成渝地区中的节点城市,形成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多中心”城市格局,如遂宁现已成为成渝地区沿线城市中高新技术企业争相落户的重要区域中心城市。另一方面,构建国际产才融合新模式,共建成渝地区国际人才社区。探索以产聚才、产才融合新思路,把人才国际化引进、培育、留用和发展建立在区域产业发展基础上,以重点人才工程为引领建立“全球高端人才聚集区”,建立开放、包容和多元的国际人才发展环境。特别是建设区域国际人才社区以吸进国际人才落户成渝,这就要为国际人才提供以知识密集型企业为核心的政产学研用金多主体合作的服务网络及创新机制。

 

成渝推动中国开放经济增长
“第四极”战略布局

  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这一国家战略的出台,成渝地区成为继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后中国经济发展的“第四极”,并与其他“三极”共同构筑中国区域经济的“菱形结构布局”,形成“海陆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新格局,充分体现了我国开放型经济战略的纵深发展思路。从整体来看,其他三极主要位于我国政治中心和沿海地区等政治经济优势区域,但从内陆来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无疑是“第一增长极”,这一内陆开放经济的发展思路是中国从未有过的经济地理新布局,具有区域经济发展重大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进出口这驾马车功不可没,成渝地区借着改革开放春风,进出口贸易持续稳定增长,贸易总值由2010年近3000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11615.5亿元,十年间成渝地区贸易进出口总额翻了两番。2020年,受新冠肺炎等因素影响,国际市场需求大幅下降、贸易下行压力加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洞察外部环境深刻变化,积极把握我国改革发展问题面临的新挑战,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新设想,并多次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

成渝地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思想,及时调整进出口贸易政策,深入推进“五个优化”“三项建设”,推动进出口贸易值稳定有序增长。今年1—5月,成渝双城进出口贸易值达4865亿元,同比增长12.62%,与东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贸易总额持续增加,新的贸易市场及贸易增长极开始显现。成渝双城立足在进出口贸易上呈现出良好的开放型经济基础和国际多边贸易合作优势,促进国内国外联动协同发展,拓展新的贸易增长极,推动对外贸易结构转型升级,逐步调整与优化贸易结构,降低加工贸易及外商投资企业在进出口贸易中的占比,增加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制造业、高附加值产业在进出口贸易中的比重,提升贸易质量,实现进出口贸易由高数量向高质量转变,支持成渝地区优势进出口企业的发展,做强本地区进出口产业链,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打造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内陆样板。

 

成渝建设西部门户枢纽城市的
“双循环”发展模式

  今年5月,新一轮西部大开发顶层设计已出台,大保护、大开放和高质量重构西部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全局出发,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新要求,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成渝作为国家中心城市要积极发挥龙头示范作用。从全国范围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以成都和重庆两个城市为中心的相邻区域,处于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交汇地带,是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支撑,是新一轮大开发的战略平台,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区位优势,促进国内经济内循环;从整个欧洲大陆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位于“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战略节点,面向欧亚大陆桥,是整个战略区域的“中部”和中心,是内陆腹地延伸至泛欧泛亚开放前沿的内陆门户城市,具有贯通中外全球战略优势,促进国际经济外循环。

因此,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使命就是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通过重点打造面向泛欧泛亚的国际门户枢纽和国际交往中心,充分发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区位功能和资源优势,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用好国内与国际两个市场、国内与国际两种资源,统筹兼顾、优势互补,互促互进、共同发展,培育成渝在新形势下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从而引领中国西部经济高质量发展。

党中央和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指导意见》中指出,鼓励成都、重庆等加快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支持成渝地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在投资贸易领域依法依规开展先行先试,加快成渝地区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有序推进成都与重庆国家级新区等功能平台建设,提升西部地区影响力。此次会议明晰了成都、重庆的城市定位,为成渝国际化和全球化发展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坐标。成渝地区是“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交汇点、是毗邻亚欧大陆最近的国家中心城市,理应在国家全面开放新格局中发挥联通中国与亚洲、欧洲枢纽作用,引领国家面向新一轮全球化的格局。

成渝地区处于亚太与欧洲的主航线上,与国内其他特大城市如武汉、杭州相比,成渝到西亚、欧洲航线距离更短,更具时效优势。适时而动,成渝相继开通多条国际直飞航线,成为中西部地区国际航线网络通达全球五大洲的国家中心城市。成渝统筹中欧班列开行车次与密度、提升中欧班列运行效能;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以成渝地区为中心携手云南、广西、贵州等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提升成渝地区向东南亚国家如越南、柬埔寨、泰国等国家的通货能力,打通西部陆海新通道。成渝作为西部地区的国家中心城市,是西部地区铁路交通、陆路交通、空中交通的枢纽,在“一带一路”建设、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新格局、“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继续完善自身的交通运输体系,提升公路、铁路、民航的运输能力,做大做强自身交通运输体系,由区域交通枢纽中心向国际交通枢纽中心迈进。

 

成渝如何应对后疫情时代
全球经贸的“逆向化”

 

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深刻影响了全球经济运行方式,这是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面临的最严重的一次公共卫生危机,这一危机无疑会给全球经济造成严重伤害,面对全球收入不平等加剧、经济增长放缓、贸易分散化、经济保护主义趋势加快等一系列问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有必要在建设中探索应对全球经济问题的“中国方案”。

第一,成渝应发挥“一带一路”纽带作用,促进成渝地区贸易增长。当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呈现大流行态势,各疫情国家生产、消费萎缩,股市频繁震荡,贸易活动明显减少,全球贸易产业链供应受到严重影响,“一带一路”建设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因此成渝既要抓紧机遇加强与沿线国家经济合作,又要提升基础产业能力与产业链水平,推进产业能力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发挥国家中心城市的功能优势,做大做强相关产业群,与国内相关产业链进行相互衔接,在沿线国家积极引入成渝地区本土龙头企业的品牌和标准,塑造成渝制造、成渝创造为主的生产体系,最终形成全球价值链。“一带一路”是链接成渝地区与国外经济贸易交流互动的纽带,是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平台。成渝地区作为“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交汇点,充分利用“一带一路”的政策支持,积极发展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流与合作。在后疫情时代,美国、欧洲等国受疫情影响严重,中国与美国、欧洲贸易受到影响,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合作显得极为重要。成渝地区在对外贸易中,确保“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业链布局、释放产业合作潜能、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贸易规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应以“一带一路”为引领,深挖与南亚各国之间的合作潜力,助推西部开放力度,成为中国西部开放新增长极。

第二,发展“一带一路”国际治理合作平台,着力打造“健康丝绸之路”。“一带一路”建设主张“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理念,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重要方式。中国外交工作聚焦于全球合作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建立区域性跨国跨地区应急响应机制,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引导建立公平合理国际治理平台;做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向新冠肺炎疫情严重的沿线国家派遣医疗小组,指导“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效抗击新冠肺炎,成渝地区积极发挥医疗优势,向沿线国家分享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与临床治疗方法,并派遣医疗小组支援沿线疫情严重国家开展抗疫工作,与沿线国家共享抗疫信息、抗疫经验,加强与沿线国家联防联控,共同打造“健康丝绸之路”,携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抗疫,用中国智慧支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战胜新型冠状肺炎。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健康合作,推进成渝地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流合作,保障成渝地区与沿线国家国际航空物流、铁路物流、海运物流畅通,寻求成渝地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的产业链建设,促进成渝地区与沿线国家贸易发展。以健康合作为纽带,积极参与全球突发公共事件治理,增强成渝地区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推动成渝地区国际化进程与发展。

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要做好“国内”与“国际”市场,既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挖掘国内市场潜力,加快高精尖产业发展、做大做强优势产业、补齐补全短板产业,促进国内经济循环有序、平稳健康发展,增加国内经济抗风险能力,又要发挥国家中心城市区位优势,大力度吸引、配置全球资源,成为外资进入国内及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跳板,强化国内国际市场的互通互联,搭建国内国际双循环平台,推动“国内”与“国际”市场的衔接,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早日跻身世界级影响力城市群。

(作者:王辉耀,国务院参事,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陈涛,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副教授;陈小满,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讲师)

 

文章选自《成都日报》,2020年8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