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王辉耀:构筑中国智谷,逐步消除大湾区人才流通壁垒
南方日报 | 2020年10月10日2020年9月22日,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合作交流会——“加快打造一流营智环境交流会”在广州南沙举办。交流会上,南沙首次提出了“营智环境”新概念。“营智环境”如何支撑南沙打造全国首个“国际化人才特区”?如何通过“营智环境”建设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内循环流动新格局?如何以一流“营智环境”推动城市人口高质量发展?本期邀请吴江和王辉耀两位专家,围绕“营智环境”相关话题展开讨论。
王辉耀,国务院参事、全球化智库(CCG)创始人兼理事长
构筑中国智谷,逐步消除大湾区人才流通壁垒
在全世界范围,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可能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与我们共处,人才流动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疫情让我们重新再出发、重新思考。把“营智环境”提到面对全球挑战的高度,是非常值得关注的一个政策亮点。
今年,国家提出推动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国内循环的潜力巨大,如何与国际循环结合起来?大湾区是未来国际循环的核心地带。过去40年,广东在招商引资方面取得成效。未来40年招才引智、“营智环境”的打造应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如在南沙,可构建更为广阔的人才发展平台,凝聚全球优质的教育资源,吸引世界级的人才活动组织落户,打造中国的智谷,以世界级的智力高地吸引世界级的人才到中国创新。
结合粤港澳大湾区的区位优势而言,大湾区要向全世界释放广纳天下英才的信号。广州自古以来是重要通商口岸,是中国最有包容的地方,也是敢为天下先的地方,这些优势非常突出。广州现在已经是国际人才聚集非常多的地方,千年广州的历史积淀给开放打下了雄厚的基础,应该继续发扬。
有大楼也要有大师,有硬件也要有软件。港珠澳大桥的完工、高铁网络的逐步完善标志着大湾区物理交通网络连接正加快完成。下一步还要加强建设大湾区人才的一体化运行机制,建立互通互认、共享共建的人才引进、评价、服务体系,通过推广“大湾区人才卡”“大湾区英才计划”等政策,在税收、出入境、执业资格等多个方面消除壁垒,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更加自由、更加便捷流通的运行机制。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这是粤港澳大湾区拥有的独特格局。在当下的国际形势中,我们面临很多的挑战;在国内,曾经吸引了全国人才的广东也面临着“抢人大战”,抢的是年轻人、是各类的人才。比如海南自贸港的相关方案出炉,其中多项是人才、税收的相关政策。
于南沙而言,南沙打造“营智环境”新高地要抓住“发挥港澳台青年双创平台作用”“打造人才国际化培养新阵地”“构建高端智库集群促区域软实力”等关键思路。
要构筑港澳台青年城市群创新创业载体联动网络,进一步激发其来内地(大陆)发展的热情与动力。目前,广州已建成港澳台青年创新创业基地32个,服务接待港澳创新青年数万人次。集成创新孵化、创业指导、信息交汇等功能的双创平台已成为吸引两岸四地及海外青年人才来穗创新发展的重要阵地。在此基础上,大湾区各城市可进一步协同平台建设交流,加强载体平台间的信息共享与合作,提高创新资源配置效率。建议可以建立港澳青年创业园,包括孵化、吸引两岸四地的年轻人到南沙来,把广州变成吸引双创青年的大本营,让他们到这里就学、创业。
在“营智环境”建设上,还应强化高校重要功能,可立足国际合作办学引才育才方式,引进世界一流高校。举例而言,全国有不到十所的独立法人办学,七八所都在长三角。以合作办学为切入点,参考杜克大学—昆山校区、诺丁汉大学—宁波校区等长三角地区中外合办大学的经验模式,加强大学城与国外优秀的教育理念接轨,引入新的教育模式。同时可以创办创新创业学院,加强国际人才培养力度。此外,大湾区可积极争取打破过境免签的区域限制,实现跨区联动,进一步便利国际人才在境内短期自由流动,以此增强区域间国际创新资源交流,提升整体竞争力。同时,充分借助广州世界贸易中心的战略优势,联结各国商会,构建交流与合作网络,积极引进与大湾区发展战略相适应的世界一流外资企业总部及行业领先的创新创业企业,形成企业创新集群,进而带动产业专业人才汇聚。
南沙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节点城市,更应在国际舞台上大有作为。为此,建议推动国际人才组织联合会落户南沙,打造湾区世界级人才品牌论坛。借助世界级人才合作流动平台,通过“年度大会+季度例会+定期小会”的模式,构建人才领域的“达沃斯”论坛,实现以品牌活动聚才,吸引世界智力汇聚湾区,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助力南沙打造成为世界级的创新人才高地。
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思考,我们能不能打造南沙的创新智谷?在华盛顿,有智库一条街,在南沙,能不能有一个智库园、智谷,把国际国内各类的智库吸引过来,为南沙提供智力支撑,建言献策,同时为企业提供咨询方案。营商环境、营智环境的打造与打造智谷也是关联性极强的。
文章选自南方日报,2020年9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