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政协网】王辉耀:激发民间活力共建首都国际交往中心
北京政协网 | 2020年11月18日文 | 北京市政协委员、国务院参事、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国际局势风云变幻,中美关系自由落体式下滑,美国等国家寻求与中国脱钩,我们的策略则是要多与世界“挂钩”。北京的国际交往中心建设应格外关注国际局势的变化,因势利导,顺势而为。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外国企业在华大量投资,推动了中国的国际化。由于中国巨大的市场,国外商界与中国交往态度是积极的。其中,国际商会在北京非常活跃,在今年的服贸会上,全球化智库(CCG)与北京市商务局共同举办了“服务业扩大开放暨企业全球化论坛”,论坛开幕式上正式发起了创建“国际商会合作网络”的倡议。
各国商会通过积极汇集政策、产业等信息,不仅能够协助会员企业在华开展业务,还可推动会员企业与中国有关部门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希望借此为北京国际商务领域发展,搭建一个可以有效交流的常态机制和平台,打造“北京国际会客厅”,助力各国商会的外资企业更好地在京发展,发挥外国在华商会和在京跨国公司在民间交往中的重要作用,加强“挂钩”关系,扩大北京对外开放,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发展格局。
要吸引国际人才和国际组织来京落地,做好“存量”和“增量”的工作。我们观察到,受疫情和国外政治因素影响,许多海外人才,特别是华人华侨,对于来华生活工作的意愿愈发强烈。
要充分抓住这一“人才抄底”的历史机遇,借力推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现在大量海归人才聚集上海和大湾区,北京增幅有所降缓,北京市可探索试点对特殊群体施行特殊政策,如恢复中国国籍或发放“华裔卡”“海外公民证”,为海外人才回国发展提供便利。
同时,我们要借此加快转变人才战略和方式,由以往政府主导的引才,转向通过市场或多边机制来聚才。目前我们正在联合国际人才专业协会、知名大学、国际猎头等筹备建立国际人才组织联合会,就人才引用等开展政策研讨、案例分享,并举办全球人才大会,打造人才领域的“达沃斯”,从国际组织、国际人才、国际会议三个指标层面推动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建设。
要吸引更多国际游客来京旅游。根据北京市统计局发布的报告显示,2008年以来,全市入境旅游规模始终徘徊在年均接待400万人次左右的水平。2017年的入境游客数量甚至相比2016年出现下滑。而根据万事达卡2017年度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排名,排名第一的泰国曼谷入境游客为2020万人次,第二名伦敦为2000万,第三名巴黎为1610万,即便是排名第十的伊斯坦布尔也有1000万人次。这表明北京在吸引国际旅客来京旅游方面还与国际领先城市有很大差距。
造成2008年以来北京市入境旅游规模增长缓慢的原因很多。首先,中国针对外国人的签证政策有待创新,出入境便利度有待提高。其次,北京市国际化的旅游环境还有待优化。最后,北京市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宣传还有待加强。
因此,建议在合适的时候,可考虑推出时限更长的过境免签政策,如144小时过境免签能否扩大到288小时,另外在北京入境可否在上海、广东出境,这样打通后,可以扩大入境旅游游客。借鉴俄罗斯世界杯、韩国平昌冬奥会对观赛外国观众推出免签政策的做法,借助冬奥会契机进一步推介北京旅游资源;针对享受过境免签的国际旅客,可精心设计体现北京市历史文化特色的多条旅游线路。
在疫情常态化下,未来国际交往呈现“云上”趋势。CCG在疫情发生以来,举办了30多场国际性的线上研讨会,对于增进国内外了解发挥了作用,但还可以继续加强,比如打造国际交往中心系列的线上论坛。
在当前的疫情形势下,应积极运用人工智能、万物互联、云技术以及全球远程同步视频等高精尖技术开展国际交往、举办国际会议,通过打造虚拟空间国际交往平台,发挥智库助力民间外交的作用。同时也希望得到政府的支持,参考线下会议资金奖励补贴标准,对智库组织的规模大、规格高、影响力大的线上论坛予以补贴,为更加活跃的对外交往提供助益。
文章选自北京政协网,2020年11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