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 王辉耀:中欧投资协定达成 中国全球化再迈重要步伐

北京青年报 | 2021年1月3日

中欧投资协定的达成,使全球更容易形成中美欧三足鼎立,相互合作、斗而不破的局面。三方在投资、经贸方面的进一步融合将会有利于淡化意识形态统一战线的形成。协定达成也有利于欧盟在中美之间发挥更大的稳定作用。欧盟可作为第三方,就中美存在的冲突来进行居中协调,促进中美之间的对话和合作,并召开中美欧三方会议,以便三方就对抗疫情、全球卫生系统、气候变化等关键问题展开讨论,推动全球治理改革。

2020年12月30日,中欧领导人共同宣布如期完成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在充满不确定性的2020年,中欧投资协定达成体现了中国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决心和信心,为全球自由贸易和多边主义注入了新动力。

中国与欧盟历来有多边主义合作的动力。2019年3月欧盟委员会发布的《欧盟—中国战略展望》指出,欧盟与中国在多边主义、可持续发展、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和平与安全以及经济合作上有共同的利益。欧盟将欧中关系界定为“既是合作和谈判伙伴,又是经济上的竞争者,同时还是体制上的对手”,由于欧盟对华关系关乎其长远发展的根本利益,总体上欧盟还是寻求务实方式解决问题,而不是走向与中国对立。

中欧投资协定对标国际高水平经贸规则,着眼于制度型开放。协定涉及领域远远超越传统双边投资协定,谈判成果涵盖市场准入承诺、公平竞争规则、可持续发展和争端解决四方面内容。高水平的市场准入承诺将为双方企业带来更多的投资机会,高水平的公平竞争规则将为双边投资提供更好的营商环境。

在市场准入方面,协定采取的是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模式,中国此前一直采用准入后国民待遇及正面清单模式。中方首次在包括服务业和非服务业在内的所有行业以负面清单形式作出承诺,实现与《外商投资法》确立的外资负面清单管理体制全面对接。许多在制造、建筑、交通运输、金融、电信、计算机、咨询和医疗保健行业的欧洲公司,将享有更好的进入中国的机会。中欧投资协定将推动中国扩大开放,降低投资壁垒,欧方也在协定中对我承诺其较高的市场准入水平。

在公平竞争方面,中欧双方立足于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就国有企业、补贴透明度、技术转让、标准制定、行政执法、金融监管等与企业运营密切相关的议题达成共识。尤其是在国有企业问题上,欧盟的竞争法等法规传统上不对企业是国有还是私有区别对待,强调公平竞争。这将倒逼中国国内深入改革,发挥“以开放促改革”的作用。

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协定对与投资有关的环境、劳工问题作出专门规定,双方将促进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投资,处理好吸引投资与保护环境和劳动者权益的关系,中国承诺不降低保护标准以吸引投资,不将劳工和环境标准用于保护主义目的。中国将遵守相关国际承诺,如中国承诺致力于有效执行已批准的《国际劳工组织公约》。

在环境保护方面,中欧将有效实施《巴黎气候协定》。中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今年,中欧领导人还建立了中欧环境与气候高层对话和打造中欧绿色伙伴。中欧今后在可持续发展领域具有积极的对话和合作的空间。

在争端解决方面,中欧投资协定包括一个强有力的国与国争端解决机制,和欧盟的贸易协定一样。协定构想了一个监督承诺执行情况的制度框架,包括定期的政治监督,并纳入了一个特设机制,以便在出现严重和紧急问题时,在政治层面进行快速参与。

中欧投资协定的达成,是中国全球化发展新的里程碑,不仅展现了中国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决心和信心,也将积极促进贸易自由化、投资便利化,为经济全球化注入新的动力。

中欧投资协定的达成,可以促进中欧环境与气候高层对话和中欧数字领域高层对话持续发展提升,推动中欧绿色伙伴、中欧数字合作伙伴关系提升。在中欧投资协定中,在环保服务、新能源汽车领域,做出了关于市场准入的承诺。在通讯、云服务和计算机服务方面,也缩小了对其市场准入的限制。这将有助于推动中欧环境气候领域和数字领域的合作。

中欧投资协定的达成,还将有力推动中国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去年11月20日,习近平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七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表示,中国将积极考虑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加入CPTPP意味着中国要在政府采购、补贴、国企运行、劳工标准等很多方面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中欧投资协定达成后,中国将在多方面提高标准,对目前一些不符合国际惯例的部分进行改革,积极推动加入CPTPP。

中欧投资协定的达成,使全球更容易形成中美欧三足鼎立,相互合作、斗而不破的局面。三方在投资、经贸方面的进一步融合将会有利于淡化意识形态统一战线的形成。协定达成也有利于欧盟在中美之间发挥更大的稳定作用。欧盟可作为第三方,就中美存在的冲突来进行居中协调,促进中美之间的对话和合作,并召开中美欧三方会议,以便三方就对抗疫情、全球卫生系统、气候变化等关键问题展开讨论,推动全球治理改革。

 

文章选自《北京青年报》,2021年1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