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 王辉耀:亚投行可适时升级为世界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CCG | 2021年4月4日

 

文 | 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

 

基础设施建设是关系经济发展的基础性问题。美国总统拜登不久前签署了1.9万亿美元规模的经济刺激法案,3月底又推出未来8年、总额约2.25万亿美元的基础设施建设一揽子计划。实际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已成为美国两党共识,也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及发达国家寻求创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取向。

当前,债务危机正威胁着发展中国家。根据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日前发布报告,疫情以来36个不发达国家评级下降,疫情所带来财政影响使越来越多的国家出现债务困扰,并严重限制了许多国家为经济复苏、可持续发展目标,以及迫切需要的气候行动投入资金的能力。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预测表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发展中国家出现资本外流、货币贬值、出口收入减少等问题,经济所受负面影响可能会比2008年金融危机时更严重,发展中国家将在未来两年面临2万亿到3万亿美元资金缺口,全球需通过一揽子援助计划帮助其应对危机。

同时,基础设施投资是一个全球性需求,经济下行背景下资金不足也制约着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根据G20旗下全球基础设施中心(GIH)发布的《全球基础设施建设展望》报告,2016至2040年,全球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将增至94万亿美元,年均约增长3.7万亿美元。资金供给不足、供需匹配难度大是国际开发性金融领域多年存在的结构性难题。2008年经济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缺乏动力,主要国家在基础设施上的投资一直不足,甚至一度达到历史最低水平。

面对新冠疫情及一系列全球性财政金融危机、世界基础设施健全需求及巨大资金缺口等,人类又来到一个需要国际社会完善甚至重构国际合作秩序,以共同应对一系列全球性危机的“布雷顿森林时刻”。在此背景下,可考虑条件合适情况下推动亚投行升级为世界性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加强中国与美国等各大洲国家合作,扩大其基础设施投资领域及地域,为世界各地符合条件基础设施投资项目提供资金等支持。

首先,倡议成立亚投行是中国推动完善现有国际经济体系、提供国际公共产品的建设性举动,也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所发起成立最成功的一个国际机构。自2015年12月成立以来,亚投行按照多边开发银行模式和原则运作,坚持国际性、规范性、高标准,奉行精简、廉洁、绿色理念,向世界展示了开放包容、共谋发展、规范高效的良好形象。目前,亚投行成员已从初期的57个发展到103个,成员人口总数占全球的79%、GDP总量占全球的65%,成为仅次于世界银行的全球第二大多边开发银行。推动亚投行进一步升级为世界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有助于以此为实践抓手推动各大洲各国间互联互通并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腾飞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从而促进世界包容普惠性发展,更好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同时,中国数十年来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优势和成就举世瞩目,目前中国拥有全世界三分之二的高铁、最长的公路网,全球十大港口中有七个在中国,此外中国还有460万个4G基站、100万个5G基站等,可以说从传统基建到新基建中国有技术、有资金、有实力、有人才,可为完善世界基础设施建设贡献更大力量。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这一全球性需求为切入点进行开拓,不仅有助于促进“一带一路”倡议落实推进,还可在完善基础设施过程中掀起新一轮能源革命、基础设施建设革命,在创新可持续发展中挖掘经济潜力和合作空间。

面对美国基础设施建设巨大需求,中美不仅可加强双边基础设施建设合作,也可与第三方国家合作,共同推动成立专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世界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使发达国家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协调发挥各自优势与资源。世界银行除基础设施投资外还肩负推动世界脱贫减贫、可持续发展以及抗击疫情等非基础设施建设功能,因此在世界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巨大背景下成立专门从事基础设施建设的世界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符合时代发展需求。

世界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成立后还可与世界银行及各大洲开发银行等进行合作,如打造一个以国际多边开发银行为主的全球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贷款共同体,形成国际多边开发银行共同贷款、共同发包、共同招标的国际化、规范化、公开透明运作体系,从而调动世界各国及跨国公司积极性,实行共商共建共享。这不仅有利于“一带一路”建设,也有利于其他大洲的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亚洲和其他大洲互联互通。

习近平主席曾对亚投行的发展提出四点建议:第一,聚焦共同发展,把亚投行打造成推动全球共同发展的新型多边开发银行;第二,勇于开拓创新,把亚投行打造成与时俱进的新型发展实践平台;第三,创造最佳实践,把亚投行打造成高标准的新型国际合作机构;第四,坚持开放包容,把亚投行打造成国际多边合作新典范。亚投行的成功实践与创新正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适时将亚投行升级为世界性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可为全球治理与国际经济金融体系完善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

本文刊发于《北京青年报》2021年4月4日,本公众号转发时有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