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学人】王辉耀:“十四五”时期,海归发展机遇广阔
神州学人 | 2021年4月3日走出去与引进来并重为留学人员回国发展创造更多机遇。作为联接中外的国际化人才,留学人员在跨文化沟通、知识储备和语言等方面具有优势。我们的企业引进来与走出去,离不开具有国际化视野的经营管理与专业技术人才,熟悉当地情况和商业环境的国际化人才。
文丨全球化智库(CCG)主任 王辉耀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年,“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我国未来几年稳步快速发展具有全局性指导意义。对广大留学人员来说,今年两会释放出的开放创新信号体现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韧性与潜力,为“十四五”时期留学人员回国创新创业、成就自我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机遇。
扩大开放为海归提供广阔平台
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全球贸易投资出现萎缩,而中国不仅成功控制住疫情,还一跃成为全球最大外资流入国。2020年年底,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签署和中欧全面投资协定(CAI)谈判如期完成,为中国推进制度型开放提出高标准新要求。而营商环境改善、外资准入负面清单缩短、自由贸易试验区试验港建设推进等一系列对外开放举措相继完善落地,也将进一步拓宽市场准入,减少贸易和投资壁垒,为各类市场主体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从而吸引更多外资企业来华发展,这也将掀起新一轮留学人员“归国潮”。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表示欢迎广大外企来华投资,并指出“十四五”时期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促进内外资企业公平竞争,依法保护外资企业合法权益,构建一流营商环境,并进一步大幅缩减负面清单,制定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推动服务业有序开放,增设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等,向世界释放中国扩大开放发展的积极信号。同时,《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将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
走出去与引进来并重为留学人员回国发展创造更多机遇。作为联接中外的国际化人才,留学人员在跨文化沟通、知识储备和语言等方面具有优势。我们的企业引进来与走出去,离不开具有国际化视野的经营管理与专业技术人才,也离不开熟悉当地情况、了解当地政府和商业环境,甚至有一定资源和人脉的国际化人才。“十四五”时期,在中国进一步开放发展的大潮中,留学人员可在回国发展中寻到更多机遇,在发挥自身国际化人才优势的同时,努力实现自身价值。
海归可发挥专业优势创新创业
科技创新是全球化新阶段各国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人才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依托。当前,中国的经济结构正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5G、人工智能、物联网、新能源、新材料、基因编辑等各国重视的前沿学科离不开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医学、生命科学等领域的基础研究,只有打好基础,才能实现从0到1的突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虽然在科技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相比依旧存在差距。2020年6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出台《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强调出国留学仍将是我国培养现代化人才的重要渠道。在产业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的新阶段,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专业技术型人才将为中国基础研究及创新创业带来巨大的发展活力。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要健全稳定支持机制,大幅增加投入,中央本级基础研究支出增长10.6%,落实扩大经费使用自主权政策,完善项目评审和人才评价机制,切实减轻科研人员不合理负担,使他们能够沉下心来致力科学探索,以“十年磨一剑”精神在关键核心领域实现重大突破。近年来,多地都出台了支持基础研究和科研成果转化的系列政策。如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2020年向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医疗卫生单位及具有基础研究能力的国家、省、市级企业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的302个项目提供资助,涉及电子信息、生物和生态环保、智能装备、材料能源等领域,拟资助总金额超过6亿元。
在疫情防控工作中,中国的数字化转型发展突飞猛进,线上教学、线上医疗、线上购物等线上经济模式遍地开花。目前,工业经济正向着数字经济大踏步迈进,互联网+产业的新模式顺应了科技引领生活发展的新潮流,新基建正在改变我们的未来。而我国智能制造、远程控制等方面的技术人才储备和人才培养水平还远远不够。根据拉勾大数据研究院发布的《2020年新基建人才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末,我国新基建核心人才缺口达420万。大数据运用、公共卫生和互联网医疗、在线教育或娱乐平台等行业的人才需求将迅速扩大,从而为数字营销、人工智能、公共卫生、数字媒体设计、游戏开发等相关专业的留学人员就业创业提供了契机。留学回国人员尤其是高新技术领域的海归人才,可发挥其专业知识技能和国际化人脉优势,在国家及地方政策支持下创新创业,在加强基础研究的同时,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
此外,留学人员应在国际上为中国科技自立自强正名发挥作用。近年来,西方国家出于对中国科技发展的恐惧,对中国一系列科技发展举措进行抵制,一些西方媒体也对中国的科技发展进行污名化,散布针对中国的阴谋论。海内外留学人员应以自己的方式,将所学用于国内科技发展,助力中国在科技自立自强方面树立正面形象,从而减少西方民众对中国科技发展的误解,增强中国的软实力。
解决融资难题为海归拆掉“资本墙”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逐步由“世界工厂”变为“世界市场”,广阔的市场前景吸引越来越多的留学人员踏上回国创业的征程。近年来,全国各地海创企业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聚群效应显著。但同时,受制于难以适应环境、融资机制不成熟和政策不完善等因素,海归的创业之路也面临诸多挑战。我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约为3年左右,很多创业项目都无法迈过这个门槛。资金不足是造成“三年之殇”的首要因素。据全球化智库(CCG)联合智联招聘调研发布的《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2019》显示,“融资困难”是海归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占比33%,同时有29%的海归创业者认为“创业服务不到位”。且由于海归创业多集中于科技领域,投资回报期相对较长,无疑给融资问题雪上加霜。
但我们也注意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进一步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使资金更多流向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更多流向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增长30%以上。此外,很多省区市也相继出台针对海归创新创业的扶持政策,例如北京对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科技服务、信息服务、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领域的战略科学家、科技创新人才和产业领军人才给予10万元企业开办费;上海对国际金融、国际航运、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文化创意等22个产业领域的人才给予最高50万元的政府资助资金;安徽合肥设立“留学人员创新项目择优资助计划”和“留学人员来肥创业启动支持计划”,给予最高50万元的资金扶持。这对于创业主要靠“个人存款”和“朋友亲戚借款或赠款”的海归来说,大大拓宽了融资渠道,减少了融资成本,降低了创业的成本和难度。
公共外交大发展时代留学人员大有可为
软实力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公共外交则是增强国家软实力的必要途径。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扎实推进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今年两会期间,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在答记者问时强调中国外交是党领导下的人民外交事业。党的领导是中国外交最大的政治优势,而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也是中国公共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间外交具有灵活多样、润物无声、敏感性低等独特优势,随着国际多边力量和非政府主体的发展壮大,民间二轨外交逐渐成为国家政府间外交的重要补充,不仅可对政府间外交起到补充促进作用,增进国家间互信与友谊,缓和摩擦与误解,还可改善一国的国际形象,提升国际影响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硬实力快速发展,进入“十四五”时期,搞好公共外交,提升软实力、增强国际话语权的意义更加凸显。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所处时代方位正在发生巨变,中国对外交往也更有底气要求平等与相互尊重。新时代的中国公共外交既谋求友好合作也敢于善于斗争。一方面,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另一方面,在坚持原则基础上,民间往来可采取更加柔软灵活的方式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友好合作。在外留学人员作为国家形象的载体,是一张张生动的“中国名片”,应在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文明准则、信仰追求和当代中国经验与发展模式上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积极增进中外交往,参与中国在海外公共外交事业,助益当地发展。向世界展示新时代中国留学人员的良好精神风貌,有利于帮助消除国际上对中国的误解,增强国家软实力建设。
与此同时,中国所面临的日趋复杂甚至充满误解的国际环境也越来越需要能够进行国际沟通的国际化人才从事公共外交相关工作。拥有跨文化沟通能力和专业知识背景的留学人员,能够在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促进中外交流,可适应国家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其对中外文化深度了解,对国际思维方式和运作模式谙熟于心,在国外人脉资源丰厚、渠道广阔等优势,积极投身于企业、智库、媒体、行业协会、非政府组织等涉及国际传播、公共外交的工作中。无论是形势研究、宣传报道,还是活动组织、项目合作等,留学人员都可充分发挥其优势。同时,留学回国人员还可将国际上先进的社会治理、商业管理理念和专业领域的知识协调融入国内特有的政治制度和市场环境,有效促进国家公共管理创新。
总之,“十四五”时期,在开拓中国外交新局面、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为国家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等方面,留学人员将大有可为。
文章选自《神州学人》,2021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