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王辉耀:中国“复联”50年 全球治理改革新起点
北京青年报 | 2021年5月30日日前,联合国新任驻华协调员常启德参加线下博鳌亚洲论坛大会并发表演讲,呼吁消除信任赤字和多边主义赤字,实现可持续发展。
按照联合国2015年通过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到2030年,要实现全球社会、经济和环境三个层面的可持续发展,具体的目标包括消除贫困,公平教育,促进持久、包容和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等内容。如今距离目标时间点还有10年,但遗憾的是,世界并没有在正确的轨道上前进,而包括新冠疫情、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给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增加了新的难度。
如何应对这些挑战,有识之士也在不断思索。作为成立已经76年的国际多边治理机构,联合国系统为促进二战后世界经济复苏、维护世界和平、开展多边治理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年的历史中,中国受益于联合国,也贡献于联合国,中国的改革开放离不开联合国。
中国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为封闭的中国打开了对外的大门。在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接受联合国的援助,这种双频道的交往方式是一个可持续的方向,不仅得到了经济上的实惠,而且改善了中国僵化的国际形象,为进一步开放奠定了基础。
在消除贫困、改善民生上,中国与联合国的愿景更是一致的。联合国于2015年9月通过《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国在当年11月审议通过《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两者在理念、目标上有非常大的相似性。《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到2030年消除全球的绝对贫困。2021年,中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提前10年实现了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帮助世界上7亿多人口成功脱贫,是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联合国对中国的减贫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全球层面近几年甚至有倒退的趋势。目前,世界正面临着新冠疫情、气候变化、经济复苏、减贫、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全球性挑战,但多边主义赤字的缺乏和新冠疫情的蔓延,让人类整体距离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有渐行渐远之势。要应对全球性挑战,必须要联合国这个多边治理机构将全球团结起来、增强命运共同体意识、共同行动。
当前,全球共同面对的最主要威胁之一是新冠肺炎疫情蔓延。根据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统计,截至5月28日,全球感染病例已接近1.69亿人、累计死亡人数已经超过350万人,而全球疫苗接种人数目前达到17亿人。这对于70亿的地球人口来说,要实现群体免疫仍有很大的差距。
疫苗公平成为决定人类能否战胜新冠肺炎疫情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全球性的疫苗公平需要全球性治理机构来推进,联合国发挥了当仁不让的作用。2月26日,联合国安理会举行视频会议,宣布全票通过包括中国在内15个安理会成员国及97个联合国会员国共同提交的关于全球疫苗分配的草案,呼吁采用多边主义的方式,促进在武装冲突、后战乱地区及复杂的人道主义紧急情况中,各方能够公平地以负担得起的方式获得新冠疫苗,“欢迎发达经济体和所有有能力的人向中低收入国家和有需要国家援助疫苗”。
同样迫在眉睫的全球性挑战还有生物多样性和气候变化危机。尽管我们已经有了《生物多样性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巴黎协定》,世界上许多国家也承诺了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时间点,但人类长期的不可持续发展还是给自然环境造成日益严重的破坏,导致生物多样性锐减、气候变化加剧。
中国一贯积极参与和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今年10月,《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将在昆明举办,会议主题为“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目前,中国正在积极参与相关磋商,与各方共同就谈判焦点、难点加强沟通协调,致力于推动昆明大会达成既具雄心又务实平衡的“框架”。
正如常启德所言,消除信任赤字和多边主义赤字、推动全球治理改革是当务之急。现阶段,我国是联合国第二大会费贡献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第一大维和行动出兵国,已经和正在为促进联合国在推动全球发展方面做出贡献。
未来,我国应以建设性的姿态充分参与全球治理变革,在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应对“大流行病”等方面贡献中国的智慧和力量,坚决遵守《联合国宪章》和相关国际法,维护联合国的权威和多边主义,充分发挥联合国的全球治理作用。
文章选自《北京青年报》,2021年5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