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 王辉耀: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科学民主决策重要体现
北京青年报 | 2021年6月27日6月25日,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白皮书。白皮书称,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以合作、参与、协商为基本精神,以团结、民主、和谐为本质属性,具有政治参与、利益表达、社会整合、民主监督和维护稳定的重要功能,实现了执政与参政、领导与合作、协商与监督的有机统一,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实现形式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
从诞生时的50多名党员到如今的9500多万名党员,波澜壮阔的百年建党史伴随着中国从积贫积弱到独立自主、开放富强的历史性飞跃。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短短几十年间中国近8亿人口脱贫,在建党百年之际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其卓越的实践成就不仅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本身的优越性、先进性,也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一中国政党制度是能够为中国带来繁荣稳定发展的好的制度。
西方政党起源于议会民主政治发展下利益表达及选举政治需要,相比之下,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便肩负起中华民族独立富强的使命与担当,便与最广大人民群众保持了紧密联系。长期以来,在西方政党及民主理念之下,中国一党执政似乎缺乏政党间竞争性选举民主,但实际上中国政党制度在保持政策系统性、长期性、连贯性及稳定性同时,通过协商民主下广泛参政议政保证着政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除了党内民主集中制及人才选拔机制体现着党内民主,各民主党派及无党派人士通过参加座谈会、政协及人大会议,参与国家课题研究、递交内参及建言献策方式,在国家公共政策制定、执行及完善的各个环节发挥了不可或缺的参政议政作用。而智库、媒体及行业协会等组织机构也在政策监督及民意表达方面发挥着聚合作用。同时,作为一个具有超大人口规模的超级大国,社交网络及信息技术发展也使最广大民意能够通过技术方式得到更好体现,从而成为政策决策的重要参考。
其中,智库作为思想库、人才库,其主要职能便是研究并影响公共政策。智库往往汇聚了一波有志于也有能力参政议政的前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企业家等,通过开展课题研究、撰写研究报告,召开研讨会、论坛、闭门会,以及参加座谈会、递交建言献策等,智库不仅在公共舆论场发挥着设置议题、进行政策解读及研究等功能,也通过国家协商民主机制向国家相关部门反映民情并提供政策建议。现代国家治理更加精细化,需要更多专业化政策研究,美欧发达国家智库发展已相对成熟,近年来在国家政策支持下我国各类智库也蓬勃发展,成为协商民主下参与政策研究、政策建议及政策供给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语云:得民心者得天下。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得以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始终和最广大人民在一起。将群众路线作为其生命线和根本工作方法,始终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也是其对自身实线及世界历史总结反思中得出的不二法门。尤其是在和平发展时期,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通过党内反思及政治学习自省自察,以及时发现并纠正党内不正之风,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及使命感,始终倾听、反映人民意见并为广大人民谋福祉。
中国共产党党员来自于人民,也要到人民中去为人民服务,开放性选拔培养方式也意味着这不是一个封闭性的利益团体,不是代表少数人为少数人谋利益,而是专业成熟且具有使命感的优秀人才。中国政治体制下任人唯贤是历来传统,基层历练及培训考核机制在各地锻造了一大批忠诚于党、服务人民又业务能力过硬的专业化及综合性人才。党中央重要干部往往也经过多年基层实践历练及诸多培训学习,具备专业而丰富多元的管理经验,是经过多年考察历练,懂国情有使命感,又擅于管理的专业化、职业化政治家。
中国是一个在文化及制度上与西方差异较大的文明古国。一个文明意义上的中国历史悠久,但走向现代化的新中国还是一个年轻的国度,正在摸索中开拓一条人类历史发展中的新道路。对于一个复杂多元的超大型国家来说,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是维护国家和平统一并构建国内统一市场的基本保障。同时,这也意味着国家政策往往影响巨大而深远,中央决策失误不易修正且往往成本高昂。在此意义上,中国协商民主下共产党一党执政、民主党派多党参政,也有效保证了中国政治的稳定性、决策效率及决策科学民主性。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作为后来居上的开拓者,中国发展成绩亮眼、势头正盛,但也面临着中等收入陷阱、人口老龄化、未富先老、绿色转型实现等一系列具有发展共性及独特性的国内问题。同时在国际上,快速崛起的中国如何与西方甚至与世界相处,是各国关心也是中国需要深入思考的一个时代之问。
可以说,在第一个一百年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物质上的极大发展,在迈向第二个一百年之时,更好处理中国与世界关系,改善中国国际形象,使中国更好地融入世界,在国际上得到更多理解、认同与称赞是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当然,在公共外交大发展背景下,这也是中国社会各界应当思考并参与进来的。在这个过程中,一个和平、发展、合作的中国也将给世界带来更多发展机遇,为世界贡献更多中国智慧。
本文刊发于《北京青年报》2021年6月28日,转发时有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