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王辉耀:少一些“溯源之争”,多一些开放合作

北京青年报 | 2021年8月8日


近期,国际上反对将新冠病毒溯源问题政治化的声音越来越大。日前,全球化智库(CCG)举办第七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中美关系线上分论坛,与会中美专家表示,病毒溯源是长期工作,目前应集中精力抗击疫情。

美国前代理助理国务卿董云裳(Susan Thornton)认为,“非典”至今都找不到来源,新冠肺炎的零号病人可能也永远都找不到,溯源不是最重要的事情,救治病人才是首要做的事情,中美应在抗疫中加强合作特别是疫苗方面合作,以降低疫情带来的损失。

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球累计新冠确诊病例已超过2亿例,累计死亡病例超过425万例。其中,全球新冠确诊病例数从1亿增加到2亿仅用了半年。去年9月在印度新冠肺炎病例首次发现的德尔塔变异株病毒载量高、传播能力强、传播速度快且转阴时间长,作为目前全球新冠大流行的主要病毒株,已蔓延到全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历史上,黑死病、“西班牙大流感”等瘟疫也曾蔓延全球。人类与瘟疫的斗争史表明,疫情暴发具有随机性和偶然性,病毒源头和疫情暴发点往往并不重合。如“西班牙大流感”在西班牙暴发前就已在美国兵营流行,艾滋病在美国暴发但病毒起源于非洲。而病毒溯源是一个复杂的科学问题,同时也是世界难题,像艾滋病、埃博拉、中东呼吸综合征,2003年的SARS、2009年的禽流感等疾病的溯源工作都进行得十分艰难,有些直到现在也没有查清楚。

尽管了解病毒源头对于有效采取措施防止类似疫情再次发生具有重要意义,但新冠病毒溯源是一项长期工作,并非短期内可以完成。当前,疫苗仍是人类对抗德尔塔毒株的最有效工具,但疫苗分配不均已成为国际社会抗疫的突出问题。在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再度迅速增加的当下,加强全球合作,推进全球疫苗供给公平及提升全球疫苗接种率,集中精力抗击疫情是更为紧迫的事情。

正如有专家所指出的,新冠病毒很可能将像流感一样和人类共存,而且还会出现新的冠状病毒。从目前全球情况来看,出现打疫苗以后又被感染是少数,各种变异株仍然是在疫苗可控范围之内。

目前,全球已接种疫苗超44亿剂,我国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已达17.6亿剂次。近期,我国疫情有所反复,全国日增确诊病例数达数十例,但随着民众疫苗接种数迅速增加,在严格防疫及追踪下,我国并没有再度大规模暴发的现实环境。我们需要在严格落实防控措施的同时,适应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应有的生产生活。

我国作为较早控制住疫情的国家之一,在疫情防控及病例追踪上有许多成熟的技术和完备的流程,可以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追踪、早控制。特别是此轮疫情,国内多地陆续有病例增加,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各地尤其是口岸城市疫情防控工作者不仅不能有丝毫松懈,而且要在源头上杜绝传染源,建立和完善紧急预案以快速有效追踪病毒传播轨迹。

在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特别是北京积极筹备举办2022冬奥会,进一步打造国际交往中心,以及召开国际化会议论坛,都会带来更多国际人员流动。为此,我们可以结合国际有效做法及自身防控经验技术,探索创新国内国际人员流动增加条件下有效控制疫情传播的新模式新方法,以更完备闭环及隔离方式降低外籍人士来华风险、人员出行进一步数字化以便于溯源追踪等。

相信随着中国及全球疫苗接种率进一步提升,中国和北京的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一定能更好地适应后疫情时期经济社会运行的现实需要。

本文刊发于《北京青年报》,2021年8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