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庐乡贤】今贤风采 | 王辉耀:世界百强智库创始人

桐庐乡贤 | 2021年11月2日

王辉耀

 
  桐庐县分水镇人,1958年7月生,九三学社中央委员。欧美同学会副会长,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副会长,中国国际人才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战略、人才发展和政策策略咨询专家。2015年2月被聘任为国务院参事。 

王辉耀:世界百强智库创始人

文 / 方赛群

这是一位让桐庐人骄傲的乡贤,一位知识型、国际化的跨世纪人才。他学贯中西,足迹遍布海内外,而“用全球的视野,为中国建言;以世界的眼光,为中国献策”,则是他坚定不移的行动方向,始终不变的“初心”。

他的身份令人瞩目:博士,教授,博导,国务院参事,北京市政协委员,全球化智库(CCG)创始人、理事长。此外他还是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国际人才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副会长,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副会长,原欧美同学会及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副会长等。几十年来,他著有或主编的中英文书籍有《国家战略》《国际人才竞争战略》《大国智库》《国际人才蓝皮书》和《企业国际化蓝皮书》系列等几十种,可谓著作等身。

几十年来,他一直致力于把自己的才智融入“中国力量”,努力为祖国经济社会发展献计献策。2018年他入选“中国改革开放海归40年40人”榜单。

王辉耀:力扣檀板唱大风

王辉耀的人生经历用“浓墨重彩”来形容很恰当:在“上山下乡”时期,他曾是四川农村的一名知青;在改革开放恢复高考后,他是第一批大学生;他做过经贸部官员,读过博士研究生和MBA,还做过跨国公司的高级经理人,31岁那年,凭借自己出众的才华,成为加拿大魁北克驻香港和大中华地区首席经济代表,后来回国创业,创办多个社团,直到创办了世界百强智库全球化智库(CCG),也是被联合国授予特别谘商地位的唯一中国智库……他的人生,是一个不断奋斗、不断超越自我、不断“发光发热”的过程。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位桐庐乡贤丰富多彩的人生。

我的“根脉”在桐庐

1958年出生的王辉耀,老家在分水镇上的武盛村。

他的父亲王镇中,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代铁路人,曾参加过成渝铁路、宝成铁路、成昆铁路、以及援外坦赞铁路以及其他铁路的修建工作。父亲身上所展现出的铁路人不畏艰险“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坚韧品质,深刻地影响了王辉耀的一生,他虽然在四川长大,可他始终认为自己是桐庐人。

小时候,他经常随父亲回到分水探亲。他父亲几乎每次回到故土都会说起一件事:“小时候,我和王三一都是我奶奶带的,我们一起在王家坊长大!”老人家还说:“分水历史上一共出过40多个进士,光宋代就出了17个,其中16个出自我们王家。”父亲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像基因一样流淌在王辉耀的血脉中,他深深地为自己山水秀美、人杰地灵的家乡桐庐而感到骄傲。

提到回乡探亲,王辉耀印象最深的是1969年那次。那时他还是小学生,家乡刚刚经历了“七五洪水”。南堡村在那次特大洪灾中被夷为一片白地,全村死了两百多口人。可英雄的南堡人灾后不等不靠,奋起自救,重建家园。英雄的南堡人民,从此成为他崇敬的对像,而“泰山压顶不弯腰”精神也深植于他的内心。

他从小天资聪慧,在校各门功课名列前茅,“捧书夜读”是他少年时期最大的享受,而同学之间书籍互相借阅,则是最美妙的分享。这原本是一件大好事,可在那个年头,“爱读书”却给他惹出了祸秧。

时值“文革”,学生能读到的课外书只有《艳阳天》《金光大道》等,他渴望读到更多的书,学校图书馆内倒有许多文化大革命前出版的四大名著,还有许多外国文学名著,可那都属“封资修”的禁书,学校不让看。可好书的吸引力太大了,实在让人无法抵御!

王辉耀于是与几个酷爱读书的同学一道,干了件胆大包天的事:在一个月夜,偷偷撬开了学校图书馆的大门,悄悄溜进了书库。面对书架上一排排蒙尘已久的图书时,大家手忙脚乱地挑选着,装满了带去的大小书包,然后飞也似地溜出了图书馆。

不过他们刚出门就被巡逻的民兵抓住了。王辉耀几个忍受了一个晚上的皮肉之苦,第二天还被抄家,连家中的藏书也全被搜走了;学校还召开千人大会,校长对王辉耀进行了“上纲上线”的点名批评,并进行公开处分。

一夜之间,王辉耀从“校园明星”神坛跌落,成了思想落后的“问题学生”,他因此感觉压力很大,一度精神消沉。

令他感到意外的是,一向很严格的父母却没有责骂他。父亲还说:“你不要放弃,要更加努力地学习!”他还说:“多学知识才能让自己强大起来,只要有本事,将来到哪里都有饭吃!”

就这样,在父母的正确引导下,他很快就走出了“偷书”事件的阴影,学习的热情比过去还高,他的学习成绩依然是同学中最棒的。

1976年,17岁的王辉耀高中毕业后,成为一名下乡知青。

他插队的地点是四川金堂县龙王公社。当时农村还很落后,他住的是茅屋,没有电灯,也没有自来水,每天要自己烧火做饭。他什么农活都干过,插秧、割稻、掰玉米、挑大粪……在生产队干一天7个公分,折合人民币2毛钱。辛苦一年也就是六十来块钱。他亲身体验了“一分钱掰两半花”“一颗汗水落地跌八瓣”的艰苦生活,也因此打下了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品格。

他也曾困顿迷茫过,但从未放弃过梦想与追求。在父亲的影响下,他还自学英文,他对儿子说:“如今国际上交流都用英语,我们国家发展很快,你今后若想有大的发展,就要学会说英语!”

但“文化大革命”期间英语课不受重视,可属于他的学习机会还是来了:1972年尼克松访华后,成都市广播电台第一次播出业余英语广播讲座,时间段是每天早上6点钟。

于是王辉耀每天早上起床自学英语,天天如此,就是下乡插队的一年半时间里也不例外。常常辛苦劳作一天回到住处,他一边烟熏火燎地做饭,一边还会“字正腔圆”背诵几组英语单词。不过他绝对没有想到,自己这一爱好,竟然让他抓住机会改变了一生的命运!

1977年,国家恢复了已中止十年的高考:自愿报名、统一考试、择优录取。那天,王辉耀正挑着粪桶在田间劳动,突然从人民公社的有线广播里听到了恢复高考的消息。他眼前仿佛出现了一道强光——我要参加高考!

可考大学的难度太大了:一是复习时间紧。高考开考时间确定为当年的12月份,复习时间不到两个月;二是知识基础弱。他是在“文革”期间读的中学,掌握的知识有限,再说他插队下放已一年多,在校所学的那点儿知识几乎悉数“还”给了老师。再说当时要决战高考的“老三届”人,全国何止千千万万?考大学的阵势可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来形容,自己胜出的希望太渺茫了!

不过王辉耀决心已下:为了改变命运,千难万难也要搏一次!

接下来,他争分夺秒地投入高考复习。可在这场与时间赛跑的激战中,他偏偏还走了一大段“岔道”:当时人们的共识是“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因此他高考复习的也是数理化,但复习中他却越来越找不到感觉。王辉耀突然意识到,参加高考需要“扬长避短”,自己的英语已经有一定的基础,应该报考外语才对!

关键时刻,他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可此时距离高考仅剩二十多天时间了!刻不容缓!他马上重新申请填报参加文科考试,准备复习考外语。经过一番艰苦复习,当年十二月份,他精神饱满、胸有成竹地走进了考场并顺利通过了高考,不久被录取为广州外国语学院77级大学生!

从田间地头到大学校园,王辉耀实现了人生的第一次“突围”!

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

1982年,王辉耀的四年大学生活结束了!毕业后,他与几位同学一起被分配在北京国家外经贸部国际经济合作司任职,从事国际经济合作业务。

最初的兴奋与激动很快过去,他感觉有些迷茫。原因是外经贸部是国家对外经济的一座重要桥梁,这里藏龙卧虎,人才济济。相比之下,像他这样刚走出大学校门的“生瓜蛋子”,刚开始的时候只能干些诸如抄抄写写、打打开水、去机场送送客人等杂务。

不过王辉耀并没有让自己陷入失落的情绪,他很快就根据新情况,选择了自己的新路径,那就是:努力学习和提升自己,静待施展才华的时机!

他又拿出了高考复习时的劲头,在干好自己“份内事”同时,利用一切机会给自己学习“充电”,每天都把时间排得满满的,学习国家的对外政策,研究国外经济发展的新动向……在学习和实践中,他无声地积蓄着能量。

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

那一回,世界银行有几位精英人物,应邀来华举办一场知识讲座,他被安排为候补翻译。在这令人瞩目的重要的场合中,基本上是没有候补翻译什么事的,可那次情形却有些出人意料:由于意外的原因,翻译需要中场休息,作为候补翻译的王辉耀,顺理成章地顶了上去,从“配角”变成了“主角”。

这是他作为翻译的第一次“亮相”!说实话连当时的部门负责人,都为王辉耀捏一把汗。令人想不到的是,“新手”王辉耀并未怯场,只见他气宇轩昂地上场,神态自若地把国外精英的讲话内容,翻译得准确又生动,甚至把主讲师语言中的特有的诙谐幽默,也完美地展现出来了,这一来,活动现场原本有些沉闷的气氛一扫而空,听众席上不时传来一阵阵会心的笑声。

在那次讲座上,王辉耀一炮而红!

随着国际经济合作业务的不断扩大,以及与中国改革开放最前沿的各级高级官员打交道,他感觉自己的知识水平远远跟不上,有时甚至有力不从心的感觉。面对飞速发展的时代,他觉得自己需要更大的知识储备,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外事经贸工作的他,也渴望看看海外世界的“真实的模样”。

他于是决定放下“铁饭碗”,自费出国攻读当时尚不为人所知的MBA。当时他的这一决定,让许多人感到惊愕和惋惜,还让很多人直言“想不通”“看不懂”。可他决心已定,面对未来,他想成为更好的自己!

在异国他乡的“人生突围”

1984年,王辉耀赴加拿大温莎大学留学攻读工商管理研究生(MBA)。

在异国他乡,各种挑战接踵而来:首先是语言障碍,上课听不懂,加拿大教授在上面讲课,他像呆子一样在下面坐着;其次是经济窘迫。那时国内的生活水平与国外差距还很大,他虽然有一些积蓄,也申请了一些对方国家的奖学金,但国外生活水平高,开支也大,不免常有囊中羞涩的时候。

每到周末,许多同学开着车外出休闲,他却总是徒步到离学校很远的一个超市去购物,因为那儿可以买到较便宜的东西。回来时,他拎着大包小包依然是徒步,为的是省下乘公交车的那几毛钱车费。

对他的做派,国外的同学老师表示“匪夷所思”,还有人好奇地问他:“你来自红色中国?你们国家有飞机吗?有电灯吗?”他回答说:“现在你们国家有的,我们国家都会有,将来你们国家没有的,我们国家也会有”。

有人背后称他“穷学生”,王辉耀得知后也不生气,一笑了之。他心里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好好努力,不要给中国人丢脸。

为了解西方国家的发展路径,他一口气看了几十部北美的故事片,这对他了解加拿大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为了拿下好成绩,他在校持之以恒的进行MBA的训练。他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和超强的学习能力,战胜了一个个困难,学习成绩直线上升,最终成为我国最早获得MBA学位的留学生之一。

他用自己的努力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不过此时他心里又有了新目标。

1985年他在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攻读工商管理博士研究生。经过历练,他思想成熟,思考问题深邃,做研究已是游刃有余。

他在吸收西方新知识、新理念的同时,还积极展示“中国形象”。为让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了解中国,他专门在校园内举办讲座,介绍中国历史文化、讲述中国故事,包括如何与中国做生意。积极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

为了融入北美的主流社会,王辉耀留学期间还去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实习,当时李嘉诚的大儿子李泽钜正好也在这家银行实习,两人经常一起相约吃午饭,探讨一些问题。他还为加拿大城市联合会工作过,并且曾参与接待了以李岚清为团长的中国市长代表团。那次代表团考察活动长达一个月,考察地点遍及加拿大东西南北,亲身感受了西方现代社会方方面面,收获很大。

就这样,在国外跌打滚爬多年,王辉耀终于把自己打造成了深谙东方国情又受过西方教育,并且懂得国际商务的稀缺人才。

他的人生像抓着火箭般地起飞了!

1988年,他在全球最大工程咨询与管理公司之一的SNC-Lavalin公司工作,并且担任亚洲区董事经理;1990年,他通过公开竞争招聘,被加拿大魁北克聘用为驻香港及大中华地区首席经济代表,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位出身中国大陆的魁北克首席经济代表;1993年,他创办了加拿大亚加国际集团公司。这一年他回国创办企业,后担任国际最大项目管理公司AMEC-Agra国际公司中国区总裁……短短几年,他在东西方完成了奇迹般的“三级跳”!

当“海归”事业的推动者

王辉耀在海外留学时,就关注到一个现象: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中国香港、台湾,以及国外的新加坡等地,都曾有大批留学生出国学习,而到上七世纪八十年代,这些留学生又大批回归,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联系到我国的发展实际,王辉耀自然而然地把目光对准了一个庞大的群体——海外留学人员和改革开放后走出国门办企业的新华商。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去海外留学的人员越来越多,到国外创办企业的人也越来越多,他们遍布世界各个角落。进入90年代以来,海外中国留学生又大批地回国创业。这些海外留学生在西方长期生活学习过,有全球性的思维模式,了解国际文化和背景,也熟悉国际市场经济,更知道该如何运作。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有一颗报效祖国之心。这是一股新兴的强大力量,如果能把他们组织起来,将在全球化进程中形成巨大的“中国优势”。

王辉耀清晰地感受到:当今世界发展之大势,西方需要找到一扇通往中国的大门,而中国也需要一座通往世界的“桥梁”,而海外的华人和海外的留学生,就是能打通东西方“大门”和搭建起中国通向世界“桥梁”的人。

为了融入这个特殊群体,他于1997年加入欧美同学会。1998年被推选为欧美同学会MBA协会副会长。在这个人才荟萃的社会组织中,他展示了超强的凝聚力和创新力,先后创办了中国欧美同学会商会、2005委员会、建言献策委员会等多个知名海归社团,为中国的留学海归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被公认为“海归”群体的代言人,并经中央领导批准,担任了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的副会长。

这些新华商,包括近年来回国创业的一大批留学人员企业家,还有不少在国内受过良好教育的、在国内商业市场闯出一片天地的年轻企业家,同时还包括了一大批民营企业家、私营企业家、三资企业主管、跨国公司代表、国有大中型企业中一批年轻而知识文化素质高的新型企业家等。这是一批“思维国际化,行动本土化”的新型人才。

他们中大多数人是手拎公文包,肩挎笔记本电脑,飞越在大洋上空的“新太空人”,是21世纪的“新游牧族”。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都乐于为祖国作贡献,能为国家提升“软实力”尽心出力,能成为中国与世界经济接轨的“催化剂”。

王辉耀本身就是新华商的代表人物。他把“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当成自己人生的神圣使命。2000年至2003年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任兼职副教授,开设国际商务管理课程;2003至2006年在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毅伟商学院香港亚洲学院担任EMBA教授,教授国际商务管理课程。2006至2009年他又继续在英国曼切斯特大学商学院获得国际管理博士(PhD)学位。

创办欧美同学会商会和2005委员会都是非营利组织,但要投入相当大的精力,王辉耀却乐在其中。他凝聚了一大批回国创业有影响和有成就的留学人员,使这些组织成为中国有影响力的留学人员团体,他也因此被媒体誉为“中国海归事业的推动者”。

一座汇聚智慧的“立交桥”

推动中国全球化发展

祖国正在飞速发展,而新时期发展的特征就是“全球化”,王辉耀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集中力量办大事,是中国最大的制度优势,可如果决策不充分,不科学不民主,容易造成大的失误。如果自己能创办一个以“全球化”为核心,聚集“官产学”各界精英,建一座汇聚智慧的“思想立交桥”,把知识和智慧融入上层决策,融入公共政策,上能为国家发展献计献策,下到触动百姓民生,岂不是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最好的方式?他的想法,获得了许多国内外各界精英人士的赞同,他们还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

2008年,王辉耀正式发起创办全球化智库(CCG)。

CCG总部设立在北京,在广州、青岛、深圳/东莞成立了三个研究院,在上海、深圳、成都分别设立了上海分会、深圳分会和成都分会,成立了“一带一路”研究所、世界华商研究所、华人华侨研究所、中国移民研究中心,并在华盛顿、纽约、伦敦、法兰克福、巴黎、悉尼和里约热内卢等设立了海外代表,是国内外研究网点最多的中国社会智库。目前拥有全职智库研究和专业人员近百人,集聚了一批国内外有影响、有成就、有思想的海归和国际化人才,高学历、高智商、大视野、大情怀是他们的共同特质。

CCG还邀请了一批在政界、企业界、智库和学术界等领域具有影响力的海内外知名人士担任顾问、理事和学术指导专家, 很快形成了全球范围内数百人的国际专家研究网络。CCG还与国内外众多智库、学术机构、联合国和各类国际机构保持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形成一个官产学交流的“思想高地”。

王辉耀作为这支“智慧部队”的领军人物,从创办CCG第一天开始,他便锁定了“全球化”重要目标,并紧盯国家和社会发展最前沿做研究。经过十多年的持续不断的参与推动,全球化已经成为中国发展的主旋律。

以近几年研究为例,在中美贸易摩擦的这几年时间里,CCG先后研究发布了《特朗普时代的机遇、挑战与中国应对》、《中美基础设施领域合作前景广阔,为中美关系提供新机遇》、《10条建议应对中美贸易紧张局势维护双边稳定大局》、《中美贸易关系和挑战:过去、现在、将来与政策选项》、《理解与破局:中美贸易摩擦的深度分析和智库建议》、《中美贸易磋商前景:回归理性重返阿根廷共识》等研究报告,为紧张时局下中美关系的稳定发展发出智库的理性声音,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在全球化遭遇重创的关键时刻,CCG相继推出了《客观认识逆全球化,积极推进包容性全球化》、《FTAAP:后TPP时代的最佳选择?》、《“一带一路”的国际合作共赢方案及实现路径》、《CPTPP,中国未来自由贸易发展的新机遇》等研究报告,并编著出版了《全球化 VS 逆全球化:政府与企业的挑战与机遇》、《大转向:谁将推动新一波全球化?》、《全球化向何处去——大变局与中国策》、《全球化:站在新的十字路口》等著作,深入研究全球化与逆全球化的原因、本质、规律及趋势,分析在新的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如何在全球治理中积极发挥大国作用,如何妥善处理中美关系,为政策制定、企业发展和社会认知提供了参考,为不断变化的国际形势下中国继续推动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促进包容性全球化贡献了中国智库的智慧。

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CCG依托于智库专家资源和研究网络,充分有效地利用多媒体平台传播优势,以线上研讨和同步直播相结合的形式,主办了60 余场中英文线上研讨会,发布了《加强多层次国际合作,共抗全球疫情》《中美民间抗疫合作分析–现状、挑战及展望》等研究报告,为研判全球合作抗疫及后疫情时代的全球经济发展与复苏等贡献力量。

在王辉耀的主导下,CCG常年公开出版国内外权威研究成果——如CCG“企业国际化蓝皮书”和“国际人才蓝皮书”系列丛书,包括《中国企业全球化报告》、《中国留学发展报告》、《中国海归发展报告》、《中国国际移民报告》、《中国区域人才竞争力报告》、《中国华人华侨专业人士报告》等,以及The Globalization of Chinese Enterprises: Trends and Characteristics; Handbook on China and Globalization;China’s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Development等英文系列著作,奠定了CCG在企业国际化、国际人才、海归创业、国际留学、华人华侨和国际移民等研究领域的权威地位。

王辉耀认为:“一个好建议,可以影响到高层决策,受惠的人何止千千万万。比方建一所希望小学,只能解决几百小学生的读书问题,可如果助力国家推出一个好的教育政策,受益的将是千万个希望小学。”CCG每年开展大量政策研究,承担多项政策研究课题,提供独立专业的政策咨询和决策参考报告;多次为国家有关部委和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江苏、浙江、四川、湖南、山东、河北、广州、深圳、大连、无锡、苏州、东莞等地方政府提供政策咨询研究与服务。在王辉耀的带领下,CCG每年举办100多场研讨会,并汇集政策制定者、国内外学者、企业家等形成了众多有价值的观点,最终产出一系列的建言献策报告。

经过多年的努力,CCG的研究与建议得到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与认可。

王辉耀提出的《中国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启动支持计划》得到了原国家主席胡锦涛和原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批示,并由财政部会同人社部联合制定颁发,作为支持全国留学人员回国创业的重要政策实行至今,取得巨大社会影响。2013年,CCG参与了中央部委和欧美同学会的《留学回国人员面临的形势及未来发展战略建议》及《关于进一步加强欧美同学会建言献策功能的建议》等课题研究。研究中提出的欧美同学会应成为智囊团、人才库、民间外交生力军等新定位和设想,得到了欧美同学会百年庆典大会的采纳。2017年,王辉耀提交的《关于成立国家移民局的建议》得到习近平、李克强、张高丽和王沪宁、栗战书等中央领导的批示。CCG成立至今,在王辉耀的组织下,每年向国家有关部委提交上百份建言献策报告,得到了几十次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批示。由于出色的建言献策成果,王辉耀作为智库界代表被李克强总理聘任为国务院参事。2018年,王辉耀获得北京市授予留学人员和归侨最高荣誉的“京华奖”。

王辉耀认为,智库在担当国家政府部门外脑的同时,还可以很好的担当“民间外交使者”,尤其是在百年大变局的时代,面对复杂的国际关系,搭建国际交流平台,开辟高层对话的第二轨道尤其重要。回望过去这些年,每一次“中美经贸该向何处去”的关键节点,王辉耀都带领着CCG积极通过二轨外交“破局”,走访美国各大智库、商会,在美国国会山举办中美经贸研讨会,推动中美各领域专业人士的沟通与交流。在阴霾密布的中美关系背景之下,为保持中美之间的沟通和对话,建立了一条宝贵的渠道。

由于文化以及制度等方面的差异,西方的媒体机构以及意见领袖对中国的解读往往单一且充满误解。这就需要有人替中国向世界发声。在国际知名的“芒克辩论会”(Munk Debates)上,在来自加拿大、美国和国际上3000多政商学界和媒体精英等人士的共同见证下,王辉耀用事实和数据说话,舌战群雄,驳倒白宫前高官,让有关中国议题获得首胜,为中国赢得了尊重和尊严。在慕尼黑安全会议(Munich Security Conference)这个被称为“防务界达沃斯”的世界最高规格安全政策论坛上,发出来自中国民间智库的理性声音,促进树立积极正面的中国形象。

在国际舆论场上,中国智库开展公共外交的水平还难以与发达国家智库等量齐观,“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等问题较为突出。王辉耀认为,在新时期,中国智库不仅要在国内成为政府决策方案的建言者、政策效果的评估者和社会舆论的引导者,也要积极推动全球化和全球治理议题设置,用中国智慧向世界献策。他受邀担任了由法国总统马克龙倡议发起的巴黎和平论坛指导委员会委员,带领CCG提交的“国际人才组织联合会”和“国际电商联盟D50”两项全球治理方案成功入选论坛,获得了主办方的高度认可,同时也为中国的民间力量参与国际讨论和议题设置提供了十分宝贵的经验。

CCG不断得到国内外的认可,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

CCG拥有国家颁发的独立招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资质,是中联部“一带一路”智库联盟理事单位,财政部“美国研究智库联盟”创始理事单位,,是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全国人才理论研究基地,人社部中国人才研究会中国国际人才专业委员会所在地。也是被联合国授予“特别咨商地位”的唯一中国智库。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研究项目”研究编写的《全球智库报告 2020》中,CCG位列全球顶级智库百强榜单第六十四位,连续四年跻身世界百强榜单,也是首个进入世界百强的中国社会智库,并在国内外多个权威智库排行榜单评选中均被评为中国社会智库第一。

王辉耀说,将智慧与学识融入大国崛起的“人才战略”,是现代知识分子神圣使命和至高荣耀,CCG未来将发挥更大作用,更努力地为祖国服务。

王辉耀的人生,是一个不断奋斗、不断超越自我、不断“发光发热”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的人生与父亲高度“重合”:作为铁路人的父亲一生都风餐露宿地在国内国外“铺路”,而他作为一个国际化人才,始终在中西方兢兢业业地“架桥”;父亲一生情系家乡桐庐,而他始终以“桐庐人”而自豪。2020年他们在杭州搞了国际人才周,他还带了一批各界精英到桐庐访问交流呢!

– END –

文章选自桐庐乡贤,2021年11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