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辉耀:和美国不同,中国并未试图拒绝未来

南华早报 | 2025年8月13日

■ 绿色转型很可能将定义21世纪。中国并没有抗拒变化,而是选择引领变化。


作者 | 王辉耀,全球化智库(CCG)创始人


 

在《纽约时报》刊发的一篇评论文章中,首次提出“中国冲击”概念的经济学家大卫·奥托尔(David Autor)与戈登·汉森(Gordon Hanson)指出,一股新的冲击浪潮正在形成,他们将其称为“中国冲击2.0”。与以往不同,这一轮冲击的驱动力并非来自纺织品或玩具等传统制造业,而是源于电动汽车、清洁能源、人工智能以及生物技术等新兴领域。外界担忧,中国如今不仅仅是在追赶,而是有可能在曾长期由西方主导的若干关键领域中实现超越。

然而,“中国冲击2.0”这一提法几乎注定会引发误解。两位作者对此心知肚明,他们明确反对这种表述所可能激发的本能性保护主义情绪,并主张以更加面向未来的姿态,通过审慎而有针对性的投资与补贴来应对变革。

必须强调的是,当下的变化并不是过去那类冲击的简单重演。这并非关乎工厂关停或就业岗位流失,而是关乎全新体系与产业的构建。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的角色不是“破坏者”,而是“建设者”。

当下的转型,也就是所谓的“中国冲击2.0”,更为贴切的表述应是“未来冲击”。这一进程由资本密集型、高技术产业所主导,包括电动汽车、太阳能、风力发电、储能电池、智能电网以及人工智能等领域。这些产业的竞争优势,并非建立在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之上,而是源于大规模生产、供应链高度一体化,以及由一批世界领先机构所推动的持续创新能力。这些机构在经历了从国家主导补贴向更加注重市场规律与科研驱动创新的转变后,反而展现出更为强劲的发展势头。

如果说19世纪属于蒸汽时代与英国,20世纪属于硅芯片时代与美国,那么21世纪将属于那些能够引领绿色转型的国家。而中国正是在引领这一进程,并且使全球受益。仅在2023年,中国新增的太阳能装机容量就已超过全球其他国家的总和,达到其1.6倍;风能和太阳能发电项目装机容量几乎是世界其他地区总和的两倍,并持续推动全球清洁能源成本下降。

截至2024年,太阳能电池板的价格已从2023年的每瓦0.24美元降至仅0.11美元。中国不仅是在推动全球绿色转型,更是在为其提供坚实的底层支撑。

传统产业并非在被大规模取代,而是不断有新兴产业蓬勃兴起,其所带来的全球性效益已初步显现。在发展中国家,清洁能源设施正延伸至传统电网从未覆盖的地区。在非洲、东南亚及拉丁美洲的部分区域,太阳能微电网、储能电池系统以及电动交通工具正实现对既有体系的跨越式发展。这些首次部署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为长期被边缘化的社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善与机遇。

然而,这种迅捷的速度、高效的运作及广泛的覆盖能力,正引发部分人的不安与抵触情绪。面对这一局面,人们往往倾向于通过关税及保护主义手段作出回应。然而,历史经验,包括奥托尔与汉森的研究成果均表明,此类策略成效有限,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美国汽车工业曾遭遇来自日本的强劲竞争。虽然关税和出口限制在短期内提供了有限的缓冲,但未能掩盖更深层次的结构性弱点。时至今日,在美国的大多数细分市场,外资汽车制造商已占据主导地位,而本土车企则退守至受关税保护的轻型卡车和SUV领域。

哈雷戴维森的案例尤为典型:1983年,美国对进口大排量摩托车加征关税,但哈雷缺乏多元化发展战略,导致其过度依赖于一小部分日益老龄化的骑行群体。如今,该公司正面临客户基础持续萎缩与产品线日益老化的双重困境。

与其抗拒变化,不如选择引领变化。1985年“广场协议”签署后,日本在应对美国压力时选择直接投资于美国本土工厂。如今,中国正走上一条类似的道路,其目的并非规避或颠覆市场,而是积极参与其中。“在世界,为世界”的战略,将生产布局设在合作伙伴国家,通过技术转移与当地发展目标相结合,为当地工人提供就业岗位,并为地方政府创造财政收入。

例如,长安汽车的“海纳百川”计划在海外建设20座工厂;小鹏汽车已在印度尼西亚启动本地化电动汽车生产;比亚迪在巴西一家原属福特的工厂内开始组装电动汽车;华为与奇瑞合作打造全新的电动汽车品牌,并投入逾100亿元人民币建设一体化的研发与生产体系。

中国并未绕过全球规则或排斥本地合作伙伴,相反,中国正在投资于共同发展和长期合作。

实际上,随着其他国家的退缩,中国在全球体系中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稳定作用。随着美国自由国际主义的消解,以及对多边机构及公共产品的支持缩减,中国正在积极填补关键空白。从支持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CELAC)等区域性组织,到承担联合国预算约15.25%的份额,再到承诺在未来五年内向世界卫生组织新增提供5亿美元的援助资金,中国始终选择持续而积极地参与国际事务。

中国已对来自53个发展中国家的商品实施零关税政策,对75个国家实行单方面免签或全面互免签证。中国正在申请加入美国于2017年退出的《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与此同时,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标准制定,包括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科研合作以及其他互利共赢的项目。中国并非在后退,而是在投资建设一个开放、互联、共享的世界。

真正的冲击并非来自中国的崛起,而在于未来的构建进程已经推进得如此迅速。此刻唯一可能的错误,是试图将未来排除在外,而非选择融入其中、成为其中的一部分。

 

文章选自南华早报,2025年8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