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辉耀:中国主导的上合组织是维护全球秩序的良方
南华早报 | 2025年9月12日■ 上海合作组织并不寻求取代联合国,但在联合国面临“运转失灵”之际,区域多边主义正在成为维护全球秩序的重要力量。
作者 | 王辉耀,全球化智库(CCG)创始人
二战已结束八十年,而多边体系正摇摇欲坠。曾经象征战后和平与合作的联合国,如今在单边行动和贸易战中被日益边缘化,而全球南方在决策中的边缘化更是加剧了这一趋势。
我们正面临一个危险的世界:关税和制裁取代谈判,冲突此起彼伏,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屡遭无视。如果要避免进一步走向碎片化,国际社会亟需新的治理方式。
在这一动荡时刻,上海合作组织(SCO)成员齐聚天津,召开了史上规模最大的峰会。作为稳定、对话与发展的平台,在欧亚地区所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
二十多年前,上合组织作为一个管理边境安全的区域组织起步,如今它已演变为涵盖经济、文化乃至全球议题的综合性机构。本次峰会不仅展开了政治对话,还提出了新的合作机制,例如成立上合组织开发银行。
中国政府同时发布了“全球治理倡议”,这是继“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之后的又一重要方案。该框架提出五项指导原则:奉行主权平等、遵守国际法治、践行多边主义、倡导以人为本、注重行动导向。
这无疑是对当今全球体系困境的一剂良方。一些国家加征关税、削弱全球机构,另一些国家呼吁改革却未见成效,上合组织奉行的五大核心理念,为不同文化、意识形态和政治体制的国家提供了合作的平台。
经济与贸易议题在天津峰会上尤为突出。在保护主义不断加剧的背景下,上合组织承诺保持区域市场开放与包容。欧洲正在收紧进口汽车的规定,美国则继续依赖关税与制裁作为施压手段,而中国却选择了截然不同的路径:宣布对53个非洲国家取消关税,向世界上一些最贫困国家开放市场。
传达的信息很明确:即便全球化似乎在退潮,仍有大国愿意推动开放与包容。对上合组织成员和合作伙伴而言,这一示范提供了信心,表明合作之路前景光明。
同样重要的是,峰会将数字合作与绿色转型置于议程核心。在整个上合组织范围内,从金融科技到电子商务的本土企业正重塑经济格局,而中国则提供基础设施、培训和技术支持。像新疆那样将可再生能源与算力结合的项目,展示了如何将富饶资源与可持续创新相结合。
上合组织成员国还承诺扩大奖学金、科学交流和联合研究项目,投资于下一阶段发展所需的人力资本。这些举措体现了中国强调的“行动导向”精神,把合作宣言转化为可衡量的成果。
在数十年来罕见的大规模国与国冲突重现的今天,上合组织并不仅仅关乎经济。该组织的召集力本身就是一种公共产品。天津峰会让中国、印度和巴基斯坦领导人同桌而坐——在南亚局势紧张的当下,这是难得的场景。此类会面不会立刻解决分歧,但能逐渐建立对话与互信的习惯,而这对和平至关重要。
同样地,上合组织也为讨论乌克兰、加沙等冲突提供了一个不受意识形态分裂所制约的平台。它能够把政治制度和安全关切各异的国家聚集在一起,这一能力正成为平衡全球事务两极分化的重要力量。
上合组织不是联合国的替代者,也无意成为替代者。在联合国面临“运转失灵”的当下,上合组织在维系全球秩序方面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与拓展至非洲和拉丁美洲的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一道,上合组织展示了全球南方国家可以团结起来,表达利益关切,建立国际新秩序。
这些组织并非否定现有体系,而是通过务实举措强化《联合国宪章》的原则。
在这一演变中,中国扮演着核心角色。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既有责任也有资源支持多边主义。通过削减关税、资助基建、分享技术、召集对话,中国展示了领导力不仅仅体现在军事力量或外交辞令,更在于创造实际利益与信心的能力。
无论是“一带一路”倡议、上合组织开发银行,还是上合组织在能源和数字转型方面的项目,中国通过实际行动证明多边主义可以焕发活力。
世界正面临滑向无序的危险:冲突上升、全球贸易规则面临压力、国际机构的合法性遭质疑。但天津上合峰会的经验告诉我们,可行性方案是存在的。
通过拓展使命、创设机构、拥抱包容,上合组织展示了其可以成为多极世界的稳定支柱。全球治理倡议的框架提供了哲学指南,而上合组织和金砖机制则为应对动荡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
若要修复战后多边体系,既需要愿景,也需要行动。上合组织的演进表明,即便在碎片化的时代,合作的模式依然在涌现。对于其成员国超过30亿人口以及更广泛的国际社会而言,这无疑是真正的福祉。
文章选自南华早报,2025年9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