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辉耀:批评者选择性忽视中国经济转型大局

南华早报 | 2025年9月26日

■ 得益于绿色基础设施、数字互联互通以及世界一流的科研能力,中国经济已不再依赖单一增长源。


作者 | 王辉耀,全球化智库(CCG)创始人


 

随着中国从“十四五”规划 迈向“十五五”规划,其经济走势再次受到关注。外界评论往往集中在房地产市场降温及由此带来的增长放缓等短期压力,但这些挑战掩盖了一个更为重要的事实。

在表象之下,基础设施、人力资本、技术的协同效应以及对绿色转型的坚定承诺,共同构筑起中国富有活力的经济支柱。这些相互支撑的优势,为未来的可持续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种协同效应代表着一股可持续、高质量的发展浪潮。中国正处于重大变革的时刻,着力培育更加全面多元的经济体系。

这种协同效应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并扩展为全球产业的速度。中国曾经在前沿科技上落后于人,如今却已成为全球科研领军者。截至2024年年中,中国贡献了全球33.8%的高被引论文。

根据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的数据,在64项关键技术中,中国在57项上处于领先地位,包括人工智能、高性能计算、后量子密码技术、先进材料和可再生能源等。

与此同时,中国科学院已成为全球最具产出的科研机构,其突破性成果不断转化为商业应用。

其中最清晰的例子便是支撑绿色转型的相关技术。2023年,中国新增的太阳能装机容量超过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风电新增装机量也达到全球其他地区的两倍。2023年至2024年间,太阳能电池板的价格下降了一半以上,而推动这一变化的正是中国制造业的规模化优势。

这些成果不仅推动了中国国内能源结构的优化,更为世界各地带来了可负担的清洁能源。例如,在非洲部分地区,太阳能微电网和储能系统正在为过去电网无法覆盖的社区供电。东南亚及拉丁美洲部分地区也在加快绿色转型步伐,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性价比持续提升的中国绿色技术。

此外,中国转型所依托的基础设施已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截至2024年,中国水电装机容量达4.36亿千瓦,风电5.21亿千瓦,太阳能8.87亿千瓦。同时,中国建成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特高压电网,实现了清洁能源的远距离输送。

在数字基础设施方面,中国也日益领先。全国已建成450万个5G基站,连接超过10亿人口。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早在2023年,中国的5G基站数量就已占全球总量的60%以上。

全国至少有110个“千兆城市”,5G网络接入率达到80%。同时,在“东数西算”工程下,中国计划在西部地区建设8个算力枢纽和10个数据中心集群,以利用西部低成本的可再生能源。

中国强大的国内市场通过超过4.5万公里的高铁(超过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和至少17.7万公里的高速公路实现了物流上的互联互通 ;而繁荣发展的中国民航市场,也已成为全球第二大民航市场。

中国有7 个集装箱港口跻身全球前十,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过去 13 年,中欧班列已累计运输 1100 万个集装箱。

这种协同效应不仅局限于国内。随着中国企业不断加快海外布局,从在巴西和印尼建设电动车工厂,到在非洲和西亚投资可再生能源项目,这种方式不仅创造就业、转移技术,还确保了全球供应链的稳定与多元化。

批评人士认为,中国房地产市场疲软以及后疫情复苏不均衡是经济脆弱的体现。但今天的中国经济早已不像过去那样依赖单一的增长驱动。尽管房地产仍然重要,但这只是更大体系中的一部分。居民高储蓄率则代表着国内尚未开发的潜力,足以支撑未来数年的消费和投资。

这种乘数效应是惊人的。中国的实体与数字基础设施使科研突破能够迅速从概念转化为大规模生产,强化了科技与产业之间的良性循环。

例如,电池化学方向的顶尖研究,能直接强化中国在电动车领域的全球领先优势;高性能计算和人工智能的突破能延伸应用到物流优化和医疗健康等领域;新材料的突破则正在重塑制造业、航空业和可再生能源系统。

趋势已经十分清晰:中国正从房地产与出口驱动的经济体,转型为由人才、创新及绿色增长驱动的经济体。这一转型并非没有挑战,但依托从高校、实验室到基础设施及人才培育的完备体系,中国完全有能力将挑战转化为机遇。

21世纪属于绿色科技的先行者。中国凭借其基础设施、科研能力和人才,已站在这一变革的前沿。这一变革的根基不仅建立在新兴产业之上,更在于对未来的全新构想。

未来的道路仍需持续改革和不断适应。然而,凭借其其可持续增长的协同模式,中国不仅能够应对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也将能在国内外塑造未来增长的新格局。

文章选自南华早报,2025年9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