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线】王辉耀:中美关系需超越“新冷战”论调

前线 | 2020年10月10日

作者 | 王辉耀,全球化智库(CCG)主任。

当前,关于中美“脱钩”“新冷战”等说法受到广泛讨论。然而,尽管美国摆出了与中国进行全面竞争的姿态,但中美不可能完全“脱钩”,以美苏对抗视角观察中美关系存在时代局限性,看待和应对中美关系变局需要开拓新思路。

近几年,中美关系由深度相互依赖、合作大于竞争,到面临“脱钩”风险,不断出现新的动向。特朗普上台之后,在2017年正式出台战略报告,把中国定义为战略竞争对手,次年开始打贸易战,接着对中国实行技术封锁。疫情之下,美国不断甩锅中国,再加上香港国安法问题、驱逐记者及留学生、关闭中国驻休斯顿总领馆、南海军演、对台军售等,中美关系面临一系列新变化。

美国白宫今年5月发布的对华战略报告,美国副总统彭斯2018年10月在华盛顿智库哈德逊研究所的演讲,是美国对华战略中的两份重要文件。这两份文件反映了美国对华政策的转向,即从过去40年的接触和遏制、以接触为主的政策转向竞争和遏制政策。7月23日,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在尼克松图书馆发表专题演讲,宣告尼克松1971年开始的对华接触政策已经失败的同时,表达了要对中国采取全面对抗的姿态。他的讲话被广泛理解为“新冷战”的宣言。

中美关系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令世界秩序前景堪忧。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8月18日举行的“TIME100”会谈上讨论全球领导力时指出,美中关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失调”,并警告说两个大国之间不断升级的紧张关系可能会把世界分裂成“两个集团”“这对世界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风险”。“休克疗法之父”、美国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此前也警告称,美国政府正在试图发动的与中国之间的冷战,将比新冠病毒带给全球更大的担忧。

然而,尽管中美关系出现新的变化,但还不是美苏冷战式对抗。中美和美苏之间的确都有不同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且都具有超大版图,但中国不搞阵营对抗,无意在地缘政治和军事上碾压美国,也没有大搞意识形态输出。美国意图将中美关系拉向冷战,在其一系列挑衅行为之下,中国如何应对、世界如何看待和回应中美关系变局就显得十分关键。“新冷战”叙事无疑预设并框定了中美关系演化方向,也容易使人以美苏历史为参考而先入为主地定性中美关系的现状及未来。

与美苏冷战不同,经贸及人文交流的深度和广度是中美关系相互依赖、密切联系的重要体现。建交40多年,经贸关系在稳定中美关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被认为是中美关系的压舱石。如今,中美两国经济总量超过世界三分之一,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50%。双边贸易额较建交之初增长了250多倍,达世界五分之一,双向投资从几乎为零攀升到近2400亿美元,每年人员往来达500万人次。中美合作带来的互惠互利早已深入到两国社会发展及民生福祉当中。据统计,中美经贸关系支撑美国260万个就业岗位,两国贸易平均每年为每个美国家庭节省850美元的生活成本。美国企业在华投资兴业累计已超过7万家,年销售额达7000亿美元,其中97%都是盈利的。即使在中美贸易摩擦和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绝大多数美国企业仍希望继续留在中国,并且逆势扩大对华投资。因此,尽管中美贸易摩擦持续紧张,经贸关系仍是调和中美关系的基础性因素。

此外,比较美苏冷战时期和当前中美关系可以发现,国际环境变化下美国缔结盟友与中国开展阵营式对抗的可能性很小。当今世界,各国的政治自主性意识已得到极大发展,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背景下,欧亚等地区国家在中美之间绝对性选边站队的可能性较小。德国《焦点》周刊8月17日也刊文称,美国不断强调的所谓“西方”其实并不存在,中西经济已经牢牢捆绑在一起,“脱钩”不会成功。而且,特朗普政府近年来接连退约退群、打压盟友,大行单边主义、孤立主义之道,国际公信力和影响力下降。而中国则通过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亚投行、丝路基金、“一带一路”倡议等与广大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与众多国家开放合作、互惠互利,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和民众的认可和支持。在此背景下,美国未必能如愿形成遏制中国的同盟,与中国打“新冷战”或许会受到孤立。

今年是美国大选年,在“逢中必反”的论调下,特朗普政府大打“中国牌”也存在为选举造势意图。中国应保持定力,在维护自身利益同时选择性不“应战”,不被美国带着节奏走。一些政客及媒体抨击中国政治体制、中国共产党等的说辞对于不了解中国的民众来说或许具有一定煽动性,但事实无可辩驳。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在中国进行了13年连续调研,他们的调查显示,中国人民对党领导下的中国政府满意度高达93%。近年来,不少国际机构的民调也显示,中国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超过九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国留学人数已达近600万,如今,我国每年上亿人次出国旅游,每年来华旅游、会谈、就业、学习等的外国人也达数千万人次。同时,随着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国际人士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对中国有了更加正面而客观的认知。

作为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最大的不确定性,中美关系何去何从,正考验着中美两国及国际社会的政治智慧。中国不仅要做最坏的打算,在对外关系中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也应以软实力、巧策略、诚态度争取中美关系缓和、扩大朋友圈。例如,可进一步寻求中欧共识,拓展合作空间,建立与欧洲国家多边多层级多领域合作,就打造中欧绿色伙伴及数字合作伙伴推进机制化建设;与韩国、日本及东盟国家等加强对话,推进亚洲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与日本新政府加强高层会谈,尽快开启中日双边投资协定升级谈判,并在寻求日方支持下尽快启动中国加入CPTPP谈判;通过“一带一路”建设与更多发展中国家建立友好联结等。同时,中国也要在深化改革开放中创新叙事方式,为中外官方及民间各界友好交流创造条件,以进一步增进各方互信互知。

在全球性问题迭出的时代,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应是超越大国间地缘政治竞争的更高价值。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要创造性地设置议题,提升国际话语权和公信力,在国际社会凝聚起更大的正向发展力量。

 

文章选自前线,2020年9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