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王辉耀:推进中外合作办学发展 提升教育对外开放水平

北京青年报 | 2021年3月7日

全球化智库(CCG)与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共同研究编著的《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20~2021)》,日前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报告反映了当前我国留学与教育开放的新形势新趋势,并对我国教育国际化发展新路径进行了探索。

报告显示,中国学生出国留学目的地更加多元化。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持续蔓延的背景下,我国出国留学人数继续保持正增长,我国学生对于国际化优质高等教育的需求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只是受疫情影响有所延迟。

 

报告分析指出,当前我国出国留学人数增速在下降,部分原因是中外合作办学发展日趋成熟,不出国门就可享受到高质量的国际化教育,以及国内高校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新冠疫情导致的通行禁令也使中外合作办学中的“在地留学”愈加受到青睐,如纽约大学的3000名中国留学生可以在上海纽约大学开展学习。中外合作办学既包括国际学校“走进来”,也包括中国学校“走出去”,有合作设立机构和合作举办项目两种形式。作为中国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外合作办学有助于引进国外优质资源,增进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增加教育资源供给的多样性及可选择性,可以较低成本培育更多优秀的国际化人才。近年来,随着国际人才竞争加剧,对教育质量及人才国际化培养关注上升,教育对外开放、中外合作办学愈加受到重视。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未来教育的十大战略任务,其中包括开创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加快建设中国特色海外国际学校等。同年7月,教育部等提出建设海南国际教育创新岛,打造新时代中国教育开放发展新标杆,具体包括试点设立国际高中和国际幼儿园,实施国际教育;探索建立本科以上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部省联合审批机制等一系列教育对外开放举措。

2020年6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提出适当放宽中外合作办学模式限制,继续采取通过出国留学渠道培养人才等一系列促进我国中外合作办学事业发展的意见措施。日前,教育部发布2021年工作重点,提出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优化全球布局,加强人才培养和科研国际合作,推动教育对外开放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并提出要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及其实施办法修订,研制《中外合作办学评估管理办法》《推进海外中国国际学校建设工作方案》,推动海外中国国际学校试点建设等。

当前,尽管疫情限制了国际人员流动往来,但推进教育国际化、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的需求依然强烈。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高等教育仍处于从“追赶者”向“并跑者”和“领跑者”的转型升级,需在进一步提升教育质量中发展中国留学事业。不仅要进一步发展来华留学事业,还要为中国海外留学生归国就业及来华留学生在华发展提供更多便利。

在疫情影响长期化的背景下,可加大对中外合作办学的支持力度,如在创新试验区吸引更多世界著名高校建立分校,这样不仅能够减少疫情及主要留学生目的地国收紧的留学生政策带来的负面影响,更重要的是,从长远角度来看可促进我国教育教学体制的改革,中外合作办学在创新教学理念及模式、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领域转型升级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在引进国外教育资源时我们要严格把关,在项目运行过程中要加强监管,为我国中外合作办学事业营造一个健康良性的发展环境。

加紧建设相关配套基础设施,有利于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的可持续发展。如加快推进实施教师出入境免签等政策和长期工作签证等政策,为办学提供人才落户;对教师个人所得税征收实施优惠政策,将入境基建教学设备及材料纳入自贸港免税清单中,为营造优良的办学环境创造条件等。

此外,考虑到国家扩大对外开放发展的需求,与外方合作办学机构的分布可进行多元化建设,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国家高校间的合作。目前有来自30余个国家及地区的外方高校与我国高等教育机构展开合作办学,下一步可积极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国家高校间的合作,从而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及“一带一路”建设持续走深走实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撑。

教育是立国之本,关乎国家软实力及发展前途。在全球化时代,随着生产要素及人员跨境流动更加频繁,教育国际化不仅符合社会及人才发展需求,也是国家软实力提升的必要举措。随着中国教育进一步对外开放发展,不仅中国民众可享受到更多优质多元国际化教育资源,中国的特色优势教育资源也可为其他国家培育更多优秀人才。

文章选自《北京青年报》,2021年3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