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辉耀:马克龙再登总统宝座,欧盟与中国如何实现双赢?
南华早报 | 2022年4月28日
■ 法国总统马克龙一直倡导欧盟“战略自治”。目前欧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成为和平与国际合作的独立力量。
■ 他对中国的立场似乎务实、亲商;尽管在某些领域存在竞争,但承认有可能在共同利益方面与中国政府密切合作。
作者 王辉耀 | 全球化智库创始人
周日,埃马纽埃尔·马克龙(Emmanuel Macron)赢得议会多数席位击败马琳·勒庞(Marine Le Pen),成为自戴高乐以来首位成功连任的法国总统。自去年12月安格拉?默克尔(Angela Merkel)卸任德国总理,马克龙成功当选巩固了其在欧盟的主导权。
在他的第二任期内,这位法国总统将在欧盟关键时刻的外交政策制定中发挥重要作用。乌克兰战争无疑将在一段时间内主导议程,然而欧盟如何重新调整与中国政府的关系,以及如何驾驭日益紧张复杂的中美关系,仍是一个关键问题。
马克龙连任对中欧关系的前景具有积极意义。与许多欧洲政界人士一样,他对中国的看法近来也变得强硬起来。不过,从根本上说,他似乎认同默克尔务实、亲商的立场。尽管双方在其他领域存在竞争,但希望欧盟与中国基于共同利益开展更密切的合作。
这样的结果要比勒庞获胜更可取。在欧盟需要一位强有力的领导者之际,如果勒庞胜选,会使人们对法国在欧洲乃至整个欧盟计划中的作用产生怀疑。
然而,在改善与中国政府的关系方面,马克龙将面临艰巨的任务。从最近的中欧峰会可以看出,双边关系正处于低潮,未能达成一份联合声明或任何具体协议。
与此同时,欧洲对安全和外交政策的看法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16年来,默克尔一直是欧洲加强对华关系的主要支持者。
继默克尔离任以及乌克兰战争之后,欧洲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默克尔外交政策的很多观点遭到否定;继任者奥拉夫·肖尔茨(Olaf Scholz)领导的联合政府似乎决心对中国采取更强硬的路线。
整个欧洲,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将世界视为“民主与专制”对立的两大阵营。普遍认为中国在反对俄罗斯入侵乌克兰方面做得不够;这进一步恶化了人们对中国的看法,这种看法本已呈下降趋势。2020年,法国对中国的负面看法从2002年的42%上升至70%。
长期以来,欧盟在国际领域的表现不尽如人意。自上台以来,马克龙一直直言不讳地表达对欧盟的雄心壮志,希望欧盟成为一个更独立、更有影响力的地缘政治参与者。乌克兰战争是对他推动欧盟“战略自治”的严峻考验,因为欧盟已将关注点转向国内安全,并重振了跨大西洋联盟。
在这个地缘政治不确定的时代,欧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成为和平与国际合作的独立力量。
1月19日,马克龙在欧洲议会发表讲话时,多次谈到欧盟需要成为一个“平衡力量”。他警告欧盟不要急于加入美国的行列,联合起来对付中国,这极有可能导致冲突。
马克龙很清楚,如果大国关系处理不好、对立情绪不加以遏制会发生什么。在第二任期内,他应该采取具体措施,让欧盟履行其在世界上的平衡角色。例如,他可以鼓励建立中美欧三方机制,欧盟在其中发挥调解作用。
马克龙还应挺身而出,反对欧洲的鹰派声音,继续推进欧盟全方位对华政策,允许在其他领域存在竞争的情况下,双方基于共同利益上进行合作。
气候变化是一个有希望的领域。双方致力于通过多边努力应对气候变化。在实践层面,将欧盟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经验和整体方法与中国作为低碳解决方案供应商的优势结合,也会有很大的收获。
改革多边主义是另一个共同利益。新冠肺炎疫情与乌克兰战争之后,我们迫切需要优化和巩固全球治理机构。例如,中国欧盟可以加强努力,就改革世贸组织改革达成共识,并制定重振该组织的可行计划。
最后,马克龙应努力深化与中国经济的合作,特别是在基础设施等领域。尽管《中欧全面投资协定》停滞不前,但双边经济关系不断发展壮大。去年,中欧贸易额同比增长27.5%,创历史新高,中国仍是欧盟最大的贸易伙伴。
尽管欧洲方面持有保留意见,不过“一带一路”倡议与欧盟互联互通战略——“全球门户”基建计划存在巨大的潜在协同效应。
法国是第一个同中国建立第三方政府间合作机制的国家。该机制下,中法企业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第三国共同开发项目。今年2月,马克龙总统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举行了最后一次会晤,两国公布了第四轮计划中7个新的重大合作项目,总价值超过17亿美元。
马克龙开始第二任期之际,安全正日益超越经济,成为国际合作的主导逻辑。但欧盟的历史表明,经济合作往往是经济增长与安全的最佳基石。
未来五年里,马克龙应利用他的职权,为欧盟制定一条独立、务实的道路,发挥其潜力,在不确定时期成为促进和平与繁荣的稳定力量。
文章选自南华早报,2022年4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