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辉耀:二分法的世界不符合全球乃至西方的利益
南华早报 | 2023年2月19日■ 对抗专制国家给予西方重新找回的使命感,但有风险因其简化的世界观而疏远新兴的全球参与者。
■ 关注世界秩序冲突的叙事不能引起更关注经济存亡、气候危机的国家共鸣。
作者 王辉耀 | 全球化智库创始人
多国领导人、外交政策专家上周聚集在巴伐利亚州参加慕尼黑安全会议(亦称为 “国防达沃斯论坛”)。会议多年来一直是宝贵的思想制造厂,也是地缘政治变化与多国回应新威胁、新挑战的晴雨表。
1963年启动后的最初几年,慕安会聚焦冷战与核威胁,起到促进跨大西洋联盟力量与凝聚力的作用。冷战结束后,会议议程扩大到包括气候变化、恐怖主义与网络威胁等议题。
它仍是以北约为中心的活动,但随着世界力量平衡改变,来自中国、印度等新兴大国代表也在增加。这包括全球化智库的参与,我们今年举办了中美关系边会活动。
2020年我最后一次亲自参加会议时,主题是“西方的缺失”,反映了西方在其相对实力下降与跨大西洋联盟出现裂痕下的身份危机。
今年慕安会在中美气球事件与乌克兰战争的余波中举行,没有发现“西方的缺失”。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入侵乌克兰以及大肆宣传“中国威胁”激发了西方新的使命感:民主与专制之间的大冲突。
中国最高级别外交官王毅与美国国务卿安东尼·布林肯在慕安会场边会晤,虽然表明双方正从气球事件中走出,但仍显示了世界分为两大阵营的境况。
这种二分法已主导了西方战略讨论。它渗透到美国总统拜登的国家安全战略与欧盟去年发布的“战略指南针”计划。慕安会前发布的报告也突显出这种对立,报告警告说,“相互竞争的秩序”之间的分歧越来越大。
尽管此观念占据上风,但将世界设定为民主专制之间的竞争是解决我们这个时代复杂演变威胁的最佳方式,乃至为西方国家的利益,这种观念还远不够明晰。
首先,简化的二元论不符合当今世界混乱的多极化现实。以各国对乌克兰战争采取的立场为例:国家往往不是整齐划一按照民主—专制分界排列。
许多民主国家并没有排队反对俄罗斯;其中包括印度、南非,它们去年针对莫斯科的联合国决议中投了弃权票。相反,并非所有专制国家均支持俄罗斯。制裁情况也很混杂。新加坡加入了制裁俄罗斯的运动,以色列却没有。
正如今年慕尼黑安全指数显示,民主对抗专制的框架在众多国家并没有产生良好的共鸣。此项调查共计12国12,000人参与,分别来自七国集团、中国、巴西、印度、南非以及乌克兰。
例如,印度南非等国民众将“富国对抗穷国”视为全球政治的主要断层。即使在七国集团国家,民主与专制的对立也远没有主导公民看法。
如果西方国家过于强硬,将世界描绘成民主国家与非民主国家之间的竞争,就有风险疏远那些不这样看待问题的人。这包括随着经济、人口比重增加注定要在全球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的国家。如果我们要保持多边主义的活力,应鼓励这些国家参与塑造国际秩序。
第二个问题是:从民主专制对立角度看待一切没有抓住民众最关心的风险挑战。
今年慕尼黑安全指数与上次调查相比,记录了20项风险指标增加。而上一次调查本身也记录了比前一年更高的风险认知。诚如报告作者所写,安全指数反映了全球政治的新时代,其特点是“危险无处不在”。
12国中,民众最关心的总体风险绝大多数属跨国性质。最大风险是经济或金融危机,可能由猛烈的全球通货膨胀加料助燃。
气候变化、自然栖息地破坏与极端天气森林火灾分别为第二、第三、第四高风险。能源中断也名列前茅,在南非、英国位于榜首。
这些风险不是零和问题。西方不能通过将更多资源投入到与非民主国家不断升级的竞争中处理这些问题。相反,与全球经济、公共卫生环境有关的风险只能由所有国家共同努力解决,无论何种治理体系。地缘政治竞争可能与这些威胁相互影响,但它不是主要驱动力。
如今,政治领导人在很多问题上意见并不一致。但今年会议表明,他们确实同意国际秩序正处于一个关键时刻——德国总理奥拉夫·朔尔茨曾将这一时刻称为Zeitenwende,即时代转折点。
如果我们的确处于历史性的转折点,问题是:我们下一步将转向哪里,国际秩序哪些愿景将塑造我们的未来?
将世界分成两个对立阵营,作为西方集结号,的确简单,吸引人。而这种方式理解21世纪世界有误。这个世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多极化、相互联系,不仅通过经济文化,还有像气候变化此类的共同挑战。它们要求民主与非民主国家通力合作。(全球化智库 张睿君 译)
文章选自南华早报,2023年2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