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斡旋角色与经济外交:促进中东和平与进步

阿拉伯新闻 | 2023年6月8日

■ 编者按:在伊朗重开驻沙特阿拉伯大使馆这一历史时刻,全球化智库创始人兼理事长王辉耀应邀在沙特及整个海湾地区最大英文报纸Arab News(阿拉伯新闻)撰文阐释中国在中东发挥的建设性作用。

 

 

作者 |  王辉耀,全球化智库创始人、理事长


根据阿拉伯新闻联合英国YouGov数据公司的民意调查,中国在最受巴勒斯坦民众拥护的斡旋方中位列第三,仅次于俄罗斯与欧盟,此并非意料之外。中国持公正立场,考虑周密,为中东和平而努力。排名符合巴勒斯坦民意,引发共鸣。值得注意,中国在三月促成沙特阿拉伯伊朗和解中发挥关键作用,凸显中国促进对话、缓和地区紧张局势之承诺与努力。

利雅得与德黑兰关系缓和,彰显了拥有可靠公正调解人的重要性,而非大国秀肌肉、压小国。显然,斡旋方真诚运作,确保可靠公平,可为缓和敌意进程注入新动力。在阿曼、伊拉克两国努力后,中国对推动沙特伊朗两国复交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东理应属于中东民众,未来应由他们决定。无论涉及的复杂挑战如何,只有在相互尊重基础上平等对话,方能达成双方均可接受的解决方案。

沙特阿拉伯、伊朗均同中国享有重要的贸易联系,绝非巧合。中国是两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两国石油的最大买家。近年来,中国通过重要协议加强这些关系,包括2021年与伊朗签署25年合作协议;2022年与沙特阿拉伯签署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协议。以这些发展为底,中方具有独特的说服力以及主张缓和的强劲动力。

沙特阿拉伯与伊朗两国复交将对地区性发展产生影响。几乎所有地区性国家广泛欢迎,这表明它们相信这些协议将有助于政治稳定与经济发展。外界可将沙伊两国协议视为进行时的中东正常化进程之延续,此进程在各维度均展示了动能,包括海湾阿拉伯国家的努力。

许多中东地区国家一直积极实现对外关系多元化,寻求改善与不同地区以及全球大国的关系。这一战略路线旨在打破依赖特定的全球大国,增强决策自主权。

在中国民众看来,中东动荡,包括巴以冲突在内,是殖民主义时代所立地缘政治秩序的遗留问题。帝国列强瓜分中东,重塑政治版图,使其沦为石油管道和加油站“供应商”——主要为少数国家服务。在国际权力结构强化下,中东历史现实继续形塑如今面临的挑战。

中国对待中东方式源于其自身历史,以19世纪20世纪的低谷期为标志。中国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尤其是通过武力或胁迫。

中国明确拒绝复制他国奉行的失败干预主义做法。相反,它寻求以互利协议为基础、辅以同理心,与各方中立接触。中国于1988年与巴勒斯坦建立正式外交关系,较与以色列建交早四年。2013年,中方提出四点主张,建立以1967年边界为基础、以东耶路撒冷为首都、拥有完全主权的独立国家是巴勒斯坦人民不可剥夺的权利,也是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关键。同时,以色列生存权与合理安全关切也应得到充分尊重。

最近巴以冲突升级一针见血,提醒亟需解决巴勒斯坦问题。国际社会必须优先考虑此事,将其置于国际议程的重要位置。坚定致力于两国解决方案,倡导早日重启和谈,解决巴勒斯坦人民合理诉求,是实现巴勒斯坦独立建国梦的必要举措。

中国的既得利益在于见证中东和平与繁荣。随着经贸关系不断扩大,中国已成为此地区国家的重要合作伙伴。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横跨中东,旨在为亟需的基础设施建设做贡献。从长远来看,这将使所有参与国获益,包括中国在内。

中国已表示从来不寻求改变现有国际秩序,无意挑战和取代美国。中国目标是促进发展,包括为整个中东地区的国内国际发展项目做出贡献。西方深感疲于中东事务之际,中国大量投资、贸易以及援助提供促进中东发展稳定的公共产品。

中东地区长期动荡后,建设和平发展路线值得探索。解决区域不安全的根本原因,例如:经济停滞、高失业率、基础设施不足、人口快速增长与人才流失,应当优先于输出治理模式。扩大互利贸易投资、促进经济援助以及优先考虑可持续发展,对于实现中东长久和平至关重要。

(全球化智库 张睿君 译 王子辰校)

 

文章选自阿拉伯新闻,2023年6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