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辉耀:中国与欧盟需要合作以捍卫全球化未来
CCG | 2023年12月14日■ 布雷顿森林体系已经鞭长莫及,美国、欧盟、中国与其他全球南方国家须找到和平共存的新多极模式。
■ 中美竞争中,中欧可通过在四项关键领域合作,维持世界多极化稳定。
作者 王辉耀 | 全球化智库创始人
四年来,双方领导人首次面对面的中欧峰会传递了明确信息:建设多极世界需要全球治理系统性改革。中欧需要弥合分歧、通力合作,为全球治理美好未来发挥关键与建设性作用。
现行国际体系由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世界贸易组织构成,主要由美国与欧洲主导。这一体系是二战后为推动全球化建立,并取得巨大成功。
然而鉴于世界政治去中心化趋势,全球经济、文化、社会向前迈进,此体系已不能满足我们的需要,全球治理亦落后于实际行动。世界秩序亟需重构。
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动荡的地缘政治、气候变化、疫情与逆全球化思潮兴起开启骚动时代,尤其是全球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今年5月,德国总理朔尔茨在全球解决方案峰会上已承认世界多极化。多极世界已经到来,而与之相适应的治理体系尚未形成。
中国是全球南方国家一份子,但某些地区发展已与全球北方国家水平相当。中国处于对接多极化世界主要领域的有利位置,并在全球化进程中发挥引领作用。
为构建全球治理新体系,美国、欧盟、中国以及其他全球南方国家需要就和平共存的多极模式达成一致。中美欧应建立三边对话机制,开展定期交流,推动更广泛的国际合作。
此外,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与主要温室气体排放国家与地区,三方应当讨论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
由于文化、制度差异,中美之间竞争多于合作。如果双方能够在竞争与合作中共存,中美到2035年或许能够达到新的平衡。
欧洲对于避免两极世界以及协助形成多极世界必不可少。由于其独立第三方地位,欧洲与中国经济关系变得愈发重要。
中欧可在四项领域中合作,以打造更加多极化的世界。
首先在新技术领域。从物联网、人工智能到清洁能源,技术进步正在重塑我们的商业模式——尽管缺乏有效的国际治理,阻碍协作。
前沿问题包括数字经济全球管理、碳税以及全球企业所得税。中国与欧洲应讨论建立相关国际机构,以促进协调这些新兴领域。
其次是气候行动。中国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融资支持下,“一带一路”倡议旨在促进绿色基础设施转型。
明年,亚投行将主办第五届“共同金融”峰会。本次峰会上,中国应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与欧盟“全球门户”计划在绿色基础设施领域合作。亚投行与欧洲投资银行还可以为发展中国家气候相关工作提供资金支持。
中欧可以合作的第三个领域是贸易投资。中国已加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并且已申请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以及《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尽管中欧拥有广泛利益与坚实的合作基础,然而《中欧全面投资协定》却陷入僵局。为打破僵局,去年4月,中国已批准国际劳工组织1930年《强迫劳动公约》与1957年《废除强迫劳动公约》。
《中欧全面投资协定》愈早变为现实,即可愈早得见中欧企业的繁荣,这在当前经济陷入停滞下尤为重要。鉴于中国已单方面取消一些欧盟国家的签证要求,也可能单方面着手在开放中采用一些相关的协定提议。
最后,中欧可以在便利双方公民流动方面合作。人员自由流动是全球化的一部分。它影响着贸易、投资与技术交流,促进文化、思想激荡。
正是本此精神,中方正在试行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欧洲公民持普通护照入境商务、旅游、探亲访友的免签政策。
中国也应继续努力吸引全球人才,特别是来自欧洲的人才。进一步放宽签证政策,促进民心相通,协助凝聚全球共识。
针对气候变化与社会不平等等21世纪问题,全球治理需要更加包容。这可以通过促进自由贸易、克服全球基础设施差距以及缩小数字鸿沟实现。中国是全球化的受益者,经济不断成熟,已进入大众消费时代,似于过往欧洲所历。
显然,中欧之间合作面临着内外部压力。然而,塑造下一代更具韧性、包容性与可持续的全球化模式共同发挥主导作用符合双方利益。
(全球化智库 张睿君 译)
文章选自南华早报,2023年12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