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绿色工业化可实现 “三赢”

南华早报 | 2025年11月20日

■ 中国全球领先的绿色制造能力可以与西方的技术和资本优势、全球南方国家的发展需求相结合。


作者

王辉耀 | 全球化智库(CCG)创始人

王 直 | CCG特邀高级研究员,清华大学全球共同发展研究院访问教授


 

当前世界正处于关键十字路口,气候危机持续加剧,地缘政治紧张局势重塑全球贸易格局,全球南方国家要求行使工业化权利,同时要求不重复过去污染式增长方式。

国际社会亟需达成新的共识,摒弃零和博弈的竞争思维,转向协作解决方案。脱碳进程面临利益博弈的“三重困境”,这一困境正阻碍人类的发展进程。

首先,需正视西方国家的担忧。部分西方政府仍坚定支持绿色转型,但也有些国家担心传统产业就业流失和国际竞争力下降。西方国家需要一种能够稳固工业基础、保住关键就业岗位的绿色转型方案。

其次是全球南方国家的两难境地。这些国家拥有发展的权利,但许多国家陷入两难:一方面依赖化石燃料的发展路径会加剧气候脆弱性;另一方面,绿色发展路径在资金和技术上往往遥不可及。它们面临着高昂的借贷成本,同时难以获得必要的融资支持。

最后是中国。中国已度过 “先污染、后治理” 的艰难阶段。幸运的是,中国如今生产占全球80%以上的太阳能电池板和约60%的风电机组。这一成就降低了全球太阳能和风能的成本,让可再生能源在全球范围内更经济可行。如今中国有能力帮助全球南方国家构建清洁、现代化的工业体系。

我们提出“全球绿色工业化倡议”,旨在将中国全球领先的绿色制造能力,与西方的技术和资本优势、以及全球南方巨大的发展需求相结合。

该倡议的核心环节已经在推进。根据独立能源智库Ember最新数据,截至今年6月的12个月内,非洲从中国进口了15032兆瓦 (MW) 的太阳能电池板,同比增加60%。一旦投入使用,这些设备可使16国的总发电量提高5%以上。塞拉利昂在2023年的太阳能发电量占比有望达到 61%;在尼日利亚,通过使用太阳能替代柴油所节省的成本,仅需六个月就能收回太阳能电池板的购置成本。为进一步扩大成效,政策制定者需要考虑采取多管齐下的策略。

相比于在绿色技术领域开展零和贸易战,中国与西方达成 “以市场换技术” 的协议更为可取。不妨构想这样一项战略协议:中国企业在美国和欧洲投资建厂,创造就业岗位并强化供应链。

通过这一模式,西方合作伙伴可借助合资企业获得先进且高性价比的中国绿色技术,在分担风险、共享收益的同时,加速实现脱碳目标。这是替代贸易保护主义的务实方案,提供一条确保供应链安全、实现气候目标的可行路径。

与此同时,我们必须通过将全球南方国家视为合作伙伴而非援助对象,从而为全球南方释放更多资本。我们可以通过 “三大支柱” 模式,打破创新瓶颈。

第一支柱:资本流动。

中资银行可向国内信誉良好的绿色企业(包括合资企业)提供人民币贷款,这些企业再将资金直接投资于全球南方国家的相关项目。数据显示,中国大型绿色企业的信用风险较低。此外,人民币贷款比美元贷款成本更低,还能帮助全球南方国家降低主权违约风险。

第二支柱:本地化。

中资银行可在全球南方国家设立分支机构,吸收当地存款,为中资企业和当地企业提供服务,促进更深层次的金融融合,并提升当地金融能力。

第三支柱:多边合作。

将绿色金融激励措施纳入贸易协定,调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新开发银行和绿色气候基金等机构的资金,为大型基础设施项目提供所需的长期资本。

最终目标是帮助全球南方国家培育绿色产业生态系统,而不仅仅是出口产品。这要求从“产品输出模式”转向“知识和能力建设模式”。

合资企业可成为这一进程的先行者。清华大学全球共同发展研究院的研究显示,截至2023年底,中国已有95家来自欧洲、日本、美国和韩国的电动汽车合资企业,这些企业贡献了中国43%的电动汽车产能。然而,由于中国市场竞争激烈,许多合资企业出现产能过剩。

据估计,日本合资企业的产能利用率仅约为 45%,韩国合资企业则低于 20%。这促使它们利用自身独特优势 —— 一端扎根中国供应链,一端依托全球品牌网络 —— 开拓海外新市场,从而实现“三赢”局面。

此外,还应在相关国家建立工业园区,以合资企业和大型企业为支柱,构建具有韧性的工业生态系统,并吸引中小企业集聚。

全球标准可以统一制定,而具体方案则需因地制宜。在这一过程中,可将中国成熟的实践经验融入全球标准体系,确保互联互通。然而,这并非由中国主导的秩序,而是合作共建的格局,将为南南合作和南北合作打造真正互利共赢的新范式。

对于西方国家而言,这意味着构建更具韧性的供应链并实现其气候目标;对全球南方国家而言,这提供了摆脱化石燃料依赖的可行路径,迈向能源自给、工业发展和就业增长的新阶段;对于中国而言,这代表着新一轮对外开放,将其成功的国内绿色转型经验转化为包容性全球合作的平台。

“全球绿色工业化倡议”提供了一条经济可行、政治可接受的发展路径。

文章选自南华早报,2025年11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