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王辉耀:多边主义是应对全球挑战的必然选择

北京青年报 | 2020年7月7日
本文为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应邀为《北京青年报》撰写的专栏文章,刊发于2020年7月5号。

 

2020年7月1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关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决议,认可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提出的全球停火倡议和人道主义应对计划,强调联合国在全球抗疫中的关键协调作用,呼吁国际社会团结合作抗击疫情。这一决议的达成十分不易,更表明多边主义是应对人类共同挑战的必然选择。

 

“我联合国人民,同兹决心!”75年前,寄托着人类对和平殷殷期盼的《联合国宪章》签署仪式举行。中国是第一个在宪章上签字的国家,同其他签署国一道为人类团结与国际关系进步翻开了新篇章。《联合国宪章》是一部伟大的历史文献,奠定了多边主义的基石,确定了当代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发展了公认的国际法原则,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和平与进步。75年以来,联合国始终践行《联合国宪章》精神,不断推动全球多边合作,对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目前,联合国这艘捍卫全球和平发展的巨轮,在逆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正遭受一场前所未有的风暴。近年来,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和民粹主义等思想的高涨使多边主义发展受挫。新冠肺炎疫情像一把放大镜,把人类社会早已潜伏的各种危机一同暴露无遗。气候变化、移民问题、网络安全、恐怖主义、粮食危机……面对这些关乎人类共同命运的问题,现行的以联合国体系为核心的全球治理机制面临巨大挑战。这种挑战既来自全球治理机制的落后,也源于各国对多边合作的信心减弱。

在全球化进程中,世界市场对资源的不均衡配置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拉大了各国发展差距,也使得国家内部的贫富差距显著增加。因此,对全球化的不满情绪不仅在发展中国家之间广泛存在,也逐渐在发达国家内部蔓延开来。这促使更多国家采取内向型政策,也导致了多边主义面临发展瓶颈。

尽管如此,我们更需看到,全球化已经使各国成为存亡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一味强调本国优先而逃避国际责任的做法是极为短视的,并不能实现长期的可持续发展。而要想推动全球化朝着更加包容和公平的方向发展,多边合作是摆在各国面前的唯一选项。

多边合作意味着,各方要在协商和妥协中寻找利益平衡点,避免双边关系、多边关系中大国对小国的支配。因此,多边合作一方面对营造相对公平的国际竞争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也是凝聚各国智慧在危机中寻找共同机遇的重要方式。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今年“多边主义与外交促进和平国际日”发表演讲所说,多边主义不仅意味着应对共同的危机,更意味着各国合作把握共同的机遇。

我们推崇的多边主义是包容的,以公平、正义、合作、共赢为内核,同时承认,大国在推动国际多边合作的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一直是多边主义的维护者与践行者。未来,中国可以从以下方面继续发力,凝聚多边力量,与各国一道应对全球性危机,打造新的发展机遇,为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多贡献。

第一,以《联合国宪章》精神为原则,推动联合国现代化改革。随着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联合国及其下属机构及其功能的改革必要性日益显著。中国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也是联合国第二大会费贡献国,理应在联合国现代化改革中发挥更大作用。下一步,中国在提出改革方案、促进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沟通协商、推动改革执行等各方面显示更多主动性,使宪章精神愈加历久弥新。

第二,处理好中美欧三边关系,为推动国际多边合作注入信心。2019年,中美欧三方的GDP总量(不包含英国)接近全球GDP总量的60%,对世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然而目前,美国从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的捍卫者已经转为一股破坏性力量,中国和欧盟仍然是多边主义的支持者。处理好中美欧三边关系对带动其他国家参与多边合作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对中国来说,可进一步加强与欧盟合作,形成对美制衡,通过“三角”平衡推动多边主义发展。

第三,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进行理论提升,探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方式。2013年中国首次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这一概念反映了全球化时代各国人民命运紧密相连的客观事实——如果用“零和博弈”的思维看待国际竞争,强调“敌我”二元对立,必然会使国家陷入两败俱伤的境地。在全球化新时代,中国将进一步丰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外延,细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部署与具体步骤,提出更加包容的、多边主义发展的全球治理方案。

机遇与挑战往往相伴而生。面对接踵而至的全球性挑战,如何应对挑战、转危为机是各国更需要思考的问题。在全球化的推动下,各国的安全状况与发展利益早已紧密相连。在新冠肺炎疫情为人类敲响的警钟声中,中国将继续承担起大国责任,推动国际多边合作深入发展,与各国一道全力维护世界和平与繁荣。

 

文章选自《北京青年报》,2020年7月5日